唐·張籍
漁家在江口, 潮水入柴扉。
行客欲投宿, 主人猶未歸。
竹深村路遠, 月出釣船稀。
遙見尋沙岸, 春風動草衣。
《夜到漁家》又題作《宿漁家》,是寫作者在一個月色皎潔的夜晚,來到一個漁家投宿的情景。“漁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開頭兩句便給我們交代了漁家所處的環境。打漁人家,總離不開水。有的住在江邊,有的住在湖畔。作者詩中寫的這戶人家,是住在江口,那就接近海邊了,因此便具有海邊漁家的特點:天天和潮水打交道,甚至“潮水入柴扉”,漲潮的時候,水能進到他的屋子里。住在內陸的人如果遇到這種情況,一定會驚慌失措,可是對于住在海邊的漁家來說,潮水襲來,甚至進入“柴扉”,如同家常便飯一樣,不足為奇。他熱愛大海,熱愛海水,熱愛這潮水的起落。他就住在那生他、養他、哺育他成長的大海母親的懷抱里。這多么富有詩意啊! 所以,這開頭的交代雖然是平白的敘述語言,但不是無所謂的多余之筆。它為我們創造了一個典型的環境。通觀整首詩,漁家主人并未出場,但他的愛好、志趣,不就通過這典型環境的描寫顯示出來了嗎?
接下去兩句“行客欲投宿,主人猶未歸”,是寫作者錯過了客棧旅店,來到這大海邊上,想“投宿”暫度這一個夜晚;可是恰巧主人不在,大概是撐著船兒,去趕桃花汛,捕漁去了。漁汛季節,漁人格外辛勤忙碌,到了日暮時分還沒有歸來。主人不在,多少使投宿者有點兒悵然吧。但詩人卻并沒有一丁點兒失望,這是因為這里的環境太美了,主人還沒有返回,何不先盡情領略一下這里大自然的美景呢?“竹深村路遠,月出釣船稀。”這是一個江邊的月夜,雖然不象《春江花月夜》詩中刻劃的那樣引人入勝,但景色同樣是優美的。這里,除了漲潮時潮水可及的十分別致的茅屋之外,還有一片翠竹,在春風的吹拂下,輕輕搖曳,不時發出沙沙的絮語,顯得格外寂靜。在這片海濱的竹林里,還有一條小路彎彎曲曲,通向遠處的村莊。一輪明月冉冉升起,月光灑落在竹林里,照在幽深曲折的小路上,也照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作者這時發現,在海面上捕魚的船兒已經很少了。這兩句的景色描寫,固然是配合了第一二句的環境描寫,使這一環境更具體、更美好、更惹人喜愛,但同時又進一步顯示了主人的性格——他可能是一個不合群的漁人。你看他選擇的住處,是離村子很遠的大海之濱,中間還隔著一片竹林,一條長長的小路;你看當“釣船稀”,別人已收網休息了的時候,他卻還在海上。孤獨,喜歡寧靜,追求自然的美境——這可能就是這戶漁家主人的性格。
結尾兩句,寫出了作者急切盼望主人歸來的心情。他在欣賞自然界的美,也在翹足以待主人的歸來——不是怕沒有宿處,而是他理解了這位主人的愛好和志趣,多么希望他回來暢聚一會,促膝夜談!“遙見尋沙岸,春風動草衣”,是說遠遠地看見有人搖著船過來了,在尋找沙岸泊船。和煦的春風,正吹動著他的蓑衣呢!然而,是不是主人回來了呢?還很難說。也許是“誤識歸舟”,不免失望,也許真是那雖不認識,卻已有所知的朋友回來了。這些,詩里并沒有說,但至少佇立在海邊一邊欣賞月色,一邊等候主人的投宿者心里是這樣想的。一首好詩,對于一件具體的事,最好是不要去點破它。不點破它比點破更有引人入勝的藝術力量,它可以留給人想象的余地,使人讀了有不盡的余味。
這首詩的題目是《夜到漁家》,要求描寫漁家的精神風貌和作者異地作客的情懷。然而全詩卻沒有一句正面寫到漁家生活和作者當時的感受。表面看來,幾乎全部筆墨都是客觀交代環境和純粹描寫景物。比如,那遠離村莊常被浪頭打濕的“柴扉”,那幽靜的竹林里曲折的小路,那明月朗照漁船稀少的海面,都被描寫得十分真切。但讀完全詩,這位漁家主人的思想、性格和詩人對他的一片渴慕之情,我們卻能有所領悟。這是因為,漁家主人的思想性格和詩人對他的渴慕之情已在環境的交代和景物的描寫中暗暗烘托出來了。古人說,“詩有句中無其辭,而句外有其意者”,這首詩的確具有這樣的特點。
上一篇:《城南·宋·曾鞏》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夜宿山寺·宋·楊億》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