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格非《湖園》原文與賞析
李格非
洛人云: “園圃之勝,不能相兼者六: 務宏大者少幽邃,人力勝者少蒼古,多水泉者艱眺望。兼此六者,湖園而已。”予嘗游之,信然。在唐為裴晉公園。
園中有湖,湖中有堂,曰百花洲。名蓋舊,堂蓋新也。湖北之大堂曰四并堂,名蓋不足,勝蓋有余也。其四達而當東西之蹊者,桂堂也。截然出于湖之右者,迎暉亭也。過橫地,披林莽,循曲徑而后得者,梅臺、知止庵也。自竹徑望之超然、登之修然者,環翠亭也。眇眇重邃,尤擅花卉之盛,而前據池亭之勝者,翠趨軒也。其大略如此。
若夫百花酣而白晝眩,青蘋動而林蔭合,水靜而跳魚鳴,木落而群峰出; 雖四時不同,而景物皆好,則又其不可殫記者也。
本篇選自 《洛陽名園記》。從書后的跋語中,得知作者著書的目的是,闡述洛陽名園的興廢標志著洛陽的盛衰、而洛陽的盛衰又恰是國家治亂征兆的道理; 并以唐喻宋,抒寫了作者對北宋末年因政治腐敗所導致的國家黯淡前途的隱憂。
《洛陽名園記》一書共記載了北宋盛時重新興建的十九處名園。本篇所記的湖園即其中之一。
全文共三段。
第一段,引用洛陽人對“園圃之勝”的議論作為文章的開篇。議論指出: 花園的優美景觀,不可能同時具備六個方面: 力求規模宏大的就缺少幽深的景致; 以人力雕琢修飾取勝的就缺少蒼勁古樸的格調; 多曲澗流泉的就難以向遠處眺望。而同時具備這六個方面的,整個洛陽唯有湖園罷了。這段引語妙在不露聲色地從宏觀上道出湖園景觀的佳勝之處,并對湖園景觀作出了高度的評價。作者為了讓人們對這種評價深信不疑,隨后又綴了一句:“予嘗游之,信然。”這種現身說法,是頗有說服力的。段末的“在唐為裴晉公園”等字樣,是補充說明,以表明這座名園的歷史悠久。裴晉公,即裴度,他在唐憲宗元和年間 (806-820) 被封為晉國公,當時在洛陽的花園名為“綠野草堂”。
這一段只是籠統地揭示出湖園風景的幾個特征,屬于“輪廓式”的勾勒,還不能給讀者以具體的實感。為了顯示出湖園鮮明的個性風貌,必須輔之以細致的描述,這是文學作品最為重要的藝術表現手段。只有將兩者結合起來,并且以后者為主,才能使讀者對所反映的客觀事物既有整體的、又有局部的全面認識。
第二段便展開了對湖園風貌的具體描述。
先介紹百花洲。“園中有湖”,這是最重要的一筆,因為它既點明了湖園最顯著的風景特征,也暗自透露出“湖園”得名的由來。“湖中有堂,曰百花洲”,再托出百花洲,并交待了這座廳堂是位于湖中。“名蓋舊,堂蓋新也”,“百花洲”這個名稱是早在唐代就已經有了,但是廳堂卻是新近修建的; 而“名蓋舊”三字,又暗扣上文“在唐為裴晉公園”一語。
再介紹四并堂。“湖北之大堂曰四并堂”,“北”字標明方位;“大”字顯示規模。“名蓋不足,勝蓋有余也”,是議論的筆墨,意思是“四并”二字顯然還不大稱得上,但是風景的佳麗卻綽綽有余。作者為什么要這樣評論呢?原來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序》上說:“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并。”四并堂由此得名,所以作者才有上述說法。
最后再依次介紹其它廳堂、亭軒。“其四達而當東西之蹊者,桂堂也。”廳堂四面有門,建造在東西向的路中間的,是桂堂。這是從桂堂的“四達”及當蹊而建來寫它的特征。“截然出于湖之右者,迎暉亭也。”高高地矗立在湖的右面的,是迎暉亭。這是從迎暉亭的外觀及方位來寫它的特征。“過橫地,披林莽,循曲徑而后得者,梅臺、知止庵也。”穿過斜路,分開灌木叢,沿著紆曲的小徑才能走到的,是梅臺和知止庵。這是從梅臺和知止庵所共同座落的環境的清幽冷僻來寫它們的特征。“自竹徑望之超然、登之修然者,環翠亭也。”自竹林間的小路遠望過去巍然屹立、登臨憑眺四周都是翠竹的,是環翠亭。這是從移動著的兩個視點及亭子四圍有翠竹環繞的特征來寫環翠亭,從中也可悟出此亭得名的原因。“眇眇重邃,尤擅花卉之盛,而前據池亭之勝者,翠趨軒也。”小巧幽深,以奇花異草的繁茂見長,并且前面還占有池塘、亭閣的美景的,是翠趨軒。這是從亭閣的自身建筑、具有的景觀以及獨占的地利來寫翠軒亭的特征。
段末一句“其大略如此”,是說湖園的大概情況就是這樣。這一筆是對上文的總收。
這段文字極為簡約,僅120余字,便頗有條理和章法地介紹了湖園的全部廳堂、亭軒。百花洲與四并堂是采用似排非排的句式介紹的; 而桂堂、迎暉亭、梅臺及知止庵、環翠亭、翠趨軒則是用不甚規則的排比、分別各用一句予以介紹的。這樣既避免了行文的板滯,又保持了語勢的貫暢。最后再用一句自然地截住全段文意,可謂條分縷析,順理成章。
第三段,再寫湖園四時皆好的景色。“百花酣而白晝眩”,百花盛開,春光明媚,寫的是春景;“青蘋動而林蔭合”,萍藻漂浮,林陰濃密,寫的是夏景;“水靜而跳魚鳴”,水色平明,跳魚作響,寫的是秋景;“木落而群峰出”,樹葉凋零,群峰顯露,寫的是冬景。文末寫道: 雖然天時有四季的不同,但是湖園的景物卻在不同的時令中各有妙處,這又是不能一一詳細記述的啊! 這樣結尾,余味無盡。
本段寫景,兩句一組,用了工整而又句式各異的聯語。前一聯語除兩兩相對外,還本句自對(“百花酣”對“白晝眩”,“青蘋動”對“林蔭合”),并且前句寫靜態,后句表動態,動靜相生。后一聯語則換了不同句式,前句以靜襯動,動中有靜; 后句以動襯靜,靜中有動。可謂相映成趣。
全文章法別具特色。首段是總提,簡略地點明了湖園之勝所相兼的六個方面。二、三兩段是分承,全用白描手法予以坐實: 二段從湖園建筑所具備的若干景點來關合; 三段則又從四時的不同景色來呼應。讀了后兩段,確乎感到首段的“斯言不虛”。
僅就《湖園》一文來說,還看不出 《洛陽名園記》全書的主旨。本文表現的是湖園風光的自然美和人工美,它體現了唐宋園林的建筑藝術和古代勞動人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和力量。當然,從中也可以體悟到封建社會達官勢要的奢侈靡費和縱情享樂的一面。
上一篇:張九齡《湖口望廬山瀑布水》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張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