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柳宗元2
鹿畏貙3,驅畏虎,虎畏羆。羆之狀,披發人立,絕有力而甚害人焉4。楚之南有獵者,能吹竹為百獸之音5,寂寂持弓矢罌火而即之山6。為鹿鳴以感其類,伺其至,發火而射之。貙聞其鹿也,趨而至。其人恐,因為虎而駭之7。貙走而虎至,愈恐,則又為羆。虎亦亡去8。羆聞而求其類,至則人也,捽搏挽裂而食之9。
今夫不善內而恃外者10,未有不為羆之食也。
1羆(pi):熊類猛獸。說:古代散文的一種體式,一般兼有敘述和議論。2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學家、思想家。有《柳河東集》。3貙(chu):獸名,形似貍但較大。絕:極。5竹:指簫、笛類樂器。6寂寂:悄悄地。矢:箭。罌(ying)火:用瓦器裝火藥。之:往。7為虎:作虎鳴。8亡:逃亡。9捽(zuo):揪住。挽:撕。10恃外:依靠外力。
【析點】 雖說是一物降一物,但如果輾轉而至降不住的時候就要倒霉了,《羆說》演述的正是這樣一個故事。作者借這個故事意在說明:一味仰仗外力欺世盜名不會有好下場。這對于斥責當時腐朽的統治階級“不善內而恃外”是有一定意義的。若從另一個角度看,寓言又啟示我們,要善于運用自己的才智與本領。
故事寫得簡練而又明晰。前三句九個字交代了四種動物一個畏懼一個的關系,為故事鋪設了開展情節的基礎;獵人能“為百獸之音”,這是故事展開情節的條件;交代羆的本領特別是“甚害人”三字,預示了故事的結局。因此,當獵人入山為鹿鳴以誘鹿時,我們已經可隱約探知故事的全貌了。但情節的發展中,作者不采用民間故事常用的“循環重復”的手法,而是以簡凈的有變化的語句,互相補充的手法,把獵人從射獵至死亡的全過程勾勒得完整而清晰,免去了瑣屑與重復。這正是故事情節已在人意料之中,表述手法卻出人意料。作者也并非一味求簡,對羆的形貌、獵人入山的情狀,也有具體描述,增加了故事的形象性與生動性。
上一篇:《綠豆》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翁文恭公日記一則》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