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龍·點絳唇》原文賞析
春日風雨有感
滿眼韶華,東風慣是吹紅去。幾番煙霧,只有花難護。夢里相思,故國王孫路。春無主!杜鵑啼處,淚染胭脂雨。
這是陳子龍的一首抒情小詞。這首詞沒有系年。按陳子龍在隆武二年(1646)的春天,寫過《唐多令·寒食》、《二郎神·清明感舊》等詞,格調意境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與這首《點絳唇》很相近。從這首詞的內容看,也應是子龍在明亡之后的作品。故其寫作年代,姑定于隆武年間。當時正是子龍松江起義失敗之后,國破家亡,孤寂一人,飄泊于蘇松、杭嘉一帶。時逢春日風雨,落紅狼藉,故即景抒懷,抒發了他那深沉的亡國之痛。
詞的上片,寫春日風雨,春花凋零,“韶華”(春光)消逝,無可挽回。這四句,先就眼前景象寫起,先用“滿眼韶華”展示萬紫千紅的春天景象,接著寫風雨煙霧對這美好春光的摧殘。惡風之于百花,總是逞強稱霸,作者用了一個“慣”字寫其惡習,并加以貶斥。“煙霧”似寫雨的迷濛,也不妨理解為就是寫霧,這里取后者。就字面看來,這四句主要是寫自然景象,平平寫來,略無特色。其實,它的寓意卻相當深刻。這里所寫的景象,有東風與煙霧,有韶華與紅花。這兩組景象是矛盾對立的,卻以韶華消逝、紅花凋零而告終。在這里,東風、煙霧,都是惡勢力的象征。我國古人認為,“太平之世,風不搖條”,“太平之代,霧不塞望”,甚至認為霧是陰犯陽而產生的,是百邪之氣。由此可知,這四句實有作者的政治寓意,它基本上是當時政治氣候的概括:清兵南侵,北陰犯陽,明朝的一派“韶華”,如同落花流水,一去不返。“只有花難護”,是作者的慨嘆,看似平常,不動聲色,實際上卻重如千鈞,感慨甚深,作者為挽救明朝的滅亡所作的種種努力與出生入死的斗爭,以及他對明朝滅亡的刻骨之痛,盡在這一句之中。
詞的下片,即景抒情,深入一層,抒發作者的亡國之痛。“夢里相思,故國王孫路。”這里的“王孫”,不是象《楚辭》中說的游春不歸的王孫,而是象杜甫“可憐王孫泣路隅”(《哀王孫》)的王孫。這里既包括著亡明的淪落的宗室子弟,也包括著正在作最后斗爭的魯王朱以海、唐王朱聿鍵。作者是借對王孫的“相思”表達他對故國的相思。“相思”而在“夢里”,足見其相思之深。而眼前的陳子龍,正是孤寂一人,飄泊流落,有志難展,報國無路,所以結句說:“春無主!杜鵑啼處,淚染胭脂雨。”作者用“春無主”喻國破家亡,無可棲依,用杜鵑啼血,極言亡國之痛,再用“淚染胭脂雨”加以夸張渲染,遂使作者的悲痛收到了感天地泣鬼神的效果。
后人對陳子龍后期的詞,一向評價很高。從這首小詞看,起句以風,結句以雨,一路寫來,處處扣題,其間景語情語,情景相生,比興寄托,意旨遙深,雖感慟之至,思如怒濤,仍出以綿邈澹宕之筆,而不著劍拔弩張之痕。這正是陳子龍后期詞的典型風格。
上一篇:《王國維·點絳唇》原文賞析
下一篇:《止嵓·點絳唇》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