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屈大均
朝作輕云暮作陰,愁中不覺已春深。
落花有淚因風雨,啼鳥無情自古今。
故國江山徒夢寐,中華人物又消沉。
龍蛇四海歸無所,寒食年年愴客心。
這首詩作于1682年,此時詩人尚在懷念故國,感慨抗清運動的消沉。
早上輕云飄動,傍晚便陰云密布,因為陷在愁城中,竟未發覺時令的轉移。首聯渲染了深春的陰霾氣氛。
在風吹雨打之下,百花帶淚棄地,而自古至今不解人意的群鳥還在歡樂地歌唱。頷聯勾畫出風雨中的凄愴環境。
故國山河徒然地存在睡夢之中,而中華英才又都消極沉淪了。頸聯托出主體,國事的局面,何其可悲。
隱匿的人在海內連棲身之處都尋覓不到,只得年年在禁火紀念隱士介之推的寒食節,倍加悲傷。尾聯寫盡了志士飄零的凄苦。
全詩行行見愁腸,字字表悲傷!鳥語花香的春三二月,何以籠罩上凄愴的色彩?因為作者的心情是悲傷的。為何悲傷?故國未復的局面和個人飄零的處境使然。說明存在決定意識。
抗清所以失敗,又值得探討一番。清兵入關統治中原,現象是滿漢矛盾,實質是階級矛盾;在這種階級矛盾中,漢族統治階級與農民的利害是一致的。抗清,維護明王朝的漢族地主階級的政權;也是抗拒滿清貴族所代表的落后的生產關系,維護以漢族農民為代表的先進的生產關系。據此,抗清運動完全應該、而且可以發動群眾,依靠真正的英雄的。倘能如此,成功有望。因為一切解放斗爭,都是群眾的事業??墒钱敃r,尚無這等見地,抗清運動限于仁人志士,事敗屬于必然。作者由削發而再“還俗”,由消極反抗轉為積極斗爭,仍不能力挽狂瀾。這又說明,意識反作用于存在。
此外,有些詩句既抒發了悲愁之情,也體現出一些哲理。譬如“愁中不覺已春深”。當人專意于某事,往往無心于風花雪月;情系于愁,就更無心于季節更替。因為國事帶來的憂愁,外包于周圍,內填于心胸,“問君能有幾多愁,一江春水向東流”。愁,壓得人對大自然失去敏感、失去關注,乃至失去知覺;于是不見桃紅柳綠,不聞鶯啼燕語,不覺春初春深。這一句反映了憂國憂民者無閑情逸致,閑愁最苦。
又如“寒食年年愴客心”常言觸景生情,其實觸節觸事也生情,“每逢佳節倍思親”如此,“寒食年年愴客心”也同樣。寒食節禁火三日,是為紀念晉文公時的隱士介之推的,所以復國抗清失敗,冒險隱匿在外,無處可歸的仁人志士,到寒食之際,緬懷古人,目睹現實,倍加悲傷。這句話反映了觸事生悲,失望生悲。
悲的是現狀,愁的是未來。可悲的現在,決定了犯愁的未來;未來的犯愁又加深了現在的可悲,因果相關,悲愁交加。這說明詩人經事諳事,所以全詩顯得情真、情深。
上一篇:《塞外雜詠(其六)·[清]林則徐》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夏日登車蓋亭·[宋]蔡確》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