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風剖流〔2〕,息石橫波〔3〕。下潈地軸〔4〕,上獦星羅〔5〕。吐湘引漢,歙蠡吞沱〔6〕。西歷岷冢,北瀉淮河〔7〕。眇森宏藹〔8〕,積廣連深。淪天測際〔9〕,亙海窮陰〔10〕。云旌未起〔11〕,風柯不吟〔12〕。崩濤山墜。郁浪雷沉〔13〕。在昔鴻荒〔14〕,刊啟源陸。表里民邦〔15〕,經緯鳥服〔16〕。瞻貞視晦〔17〕,坎水巽木〔18〕。乃剡乃鏟〔19〕,既刳既斫〔20〕。飛深浮遠,巢潭館谷〔21〕。涉川之利〔22〕,謂易則難;臨淵之戒〔23〕,曰危乃安。泊潛輕濟〔24〕,冥表勤言〔25〕。穆我戒逐,留御不還〔26〕。徒悲猿鵠,空駕滄煙。君子彼想,祇心載惕〔27〕。林簡松括,水采龍鹢〔28〕。覘氣涉潮,投祭沉璧〔29〕。揆檢含圖〔30〕,命辰定歷〔31〕。二崤虎口,周王夙趨〔32〕;九折羊腸,漢臣電驅〔33〕,潛鱗浮翼,爭景乘虛〔34〕。衡石赤鰩,帝子察殂〔35〕。青山斷河,后父沉軀〔36〕。川吏掌津,敢告訪途〔37〕。
【注 釋】
〔1〕石帆,山名,在舞陽(今屬河南),因山崖若數百幅帆,故名。據《荊州記》記載:武陵舞陽縣有石帆山。若數百幅帆。《宋書》《臨川王道規傳》:臨川王子頊為荊州,鮑照為前軍參軍,掌書記之職。此銘當在荊州時所作。
〔2〕應風剖流:《玉篇》曰:“剖,判也,中分為剖。”
〔3〕橫波:橫流之水波。《楚辭》曰:“沖風起兮橫波。”
〔4〕潈(cóng):小水流入大水。
〔5〕星羅:如眾星之羅列。
〔6〕“吐湘”二句:水名。《說文》曰:“湘水出零陵陽海山,北入江。” 漢: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過三澨,至于大別,南入于江,東匯澤為彭蠡。 又泯山導江,東別為沱。“西歷”岷冢:孔安國曰:“岷山、嶓冢皆山名。”《華陽國志》曰:“西岷、嶓冢,地稱天府。”
〔7〕瀉:傾也。
〔8〕眇:微也,遠也。 森:木多貌。 李善《文選》注曰:“藹藹:茂盛貌。”
〔9〕淪天:入天。 際:方也。
〔10〕亙:竟也。
〔11〕旌:旗的通稱。《呂氏春秋》:“其云狀若懸釜而赤,其名曰云旗。”
〔12〕風柯:風中之樹枝。
〔13〕郁浪:盛浪。
〔14〕鴻荒:謂太古,混沌初開之世,漢揚雄《法言》道:“鴻荒之世,圣人惡之?”
〔15〕表里:《左傳》曰:“表里山河。”
〔16〕經緯:南北曰經,東西曰緯。
〔17〕瞻貞:孔安國《尚書》:“內卦曰貞,外卦曰悔。”
〔18〕坎水巽木:《周易》曰:“坎為水。”又曰:“巽為木”。
〔19〕乃剡乃鏟:《尚書》曰:“刳木為舟,剡木為楫。”
〔20〕刳(kū):剖開,挖空。 鏟:削平。
〔21〕巢:居。 潭:水深曰潭。
〔22〕利:《周易》曰:“利涉大川。”
〔23〕臨淵:《毛詩》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
〔24〕泊:《鮑參軍集注》錢振倫按:泊,疑作汨。《史記·屈原列傳》:“于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注:“汨水在羅,故曰汨羅也。”
〔25〕冥海:《禮記》曰:“海表。”
〔26〕“穆戎”二句:《抱樸子》曰:“穆王南征,一軍皆化。君子為猿為鶴,小人為沙為蟲。”《左傳》曰:“齊侯伐楚曰:‘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對曰:‘昭王之不復,君其問渚水濱’。”杜預注曰:“昭王,成王孫,南巡守,涉漢,船壞而溺。”
〔27〕“君子”二句:《鮑參軍集注》黃節補注曰:“孫德謙《六朝麗指》曰:‘君子彼想,想是想彼君子。類彥和之所謂顛倒之句者,何以顛倒以期其新也。’”
〔28〕“林簡”二句:毛萇《詩》曰:“山木曰林。”顏師古《漢書補注》曰:“簡猶 選揀。”《廣雅》曰:“括,柏也。” 薛綜《西京賦注》曰:“括,柏葉松身。”《淮南子》曰:“龍舟鹢首。”高誘注曰:“鹢,水鳥也。畫其像,著船首。”
〔29〕“覘氣”二句:覘(chān):窺視。 涉潮:《抱樸子》:“潮汐者,一月之中,天再東再西,故潮再大再小。” 沈璧:《帝王世紀》:“堯與群百沈璧于河。乃為握河記,今尚書侯是也。”
〔30〕揆:度也。 檢:孟康注《漢書》曰:“刻石紀號,有金策石函,金泥玉檢之封焉”。
〔31〕定歷:《路史》曰:“軒轅皇帝,受河圖,作歷,歲紀甲寅,日記甲子。”
〔32〕“二崤”二句:《左氏傳》曰:“崤有二陵,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其北陵,文王所避風者也。” 虎口:《戰國策》:“今秦四塞之國,譬如虎口,面君入之,則百不如所出矣”。 《補注》吳汝綸曰:“夙疑為風。”
〔33〕“九折”二句:《漢書》:“王陽為益州刺史,行部至邛郲九折阪,嘆曰:‘奉先人遺體,奈何數乘此險。’后以病去。及尊為刺史,至其阪,此其馭曰:‘驅之!王陽為孝子,王尊為忠百!’”《史記正義》曰:“羊腸阪在太行山上。”高誘《呂氏春秋》注曰:“羊腸山盤紆如羊腸。”
〔34〕“潛鱗”二句:魏文帝《滄海賦》:“揚鱗濯翼,載沉載浮。” 《列子》:“周穆王時,西極之國,有化人來,入水火,貫金石,乘虛不墜。觸石不硋。”
〔35〕“衡石”二句:《山海經》:“大荒之中,有衡石山。” 又:“秦器之山,濩水出焉,是多鰩魚,狀如鯉,魚身而鳥翼。蒼文而白首,常行西海,而游于東海。”又:“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名自,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媧。女媧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鮑參軍集注》黃節補注:“《山海經》:‘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淵澧沅之交,瀟湘之淵,出入多飄風暴雨。’《楚辭·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列女傳》:‘舜方陟于蒼梧,二妃死于江湘之間。俗謂之湘君。’《說文》:‘殂,往死也’。”
〔36〕“青山”二句:《山海經》曰:“青要之山,實惟帝之密都。北望河曲,是多駕鳥;南望渚,禹父之所化。”《拾遺記》曰:“堯命
治水,
自沈于羽淵,化為玄魚,時揚
振鱗,橫修波之上,見者謂之河精。”
〔37〕“川吏”二句:《吳越春秋》:“椒邱為齊王使于吳,過準津,欲飲王于津。水中有神,見馬即出,以害其馬,君勿飲也。”《莊子》:“黃帝將見大隗于具茨之山,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無所問途。”
【賞 析】
本文以詩一般的意境,描繪石帆山的雄奇之風光。全文筆墨揮灑,將石帆山的山水之美,細致地描繪出來,頗富氣勢。
上一篇:駢文《益州綿竹縣武都山凈慧寺碑》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駢文《祭屈原文》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