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學濂·阮郎歸》原文賞析
去年拋菂種池塘,今年墜粉香。幾時得藕便絲長,何曾解斷腸。
驅燕子,打鴛鴦,摘蓮偷卜郎。擘開多半是空房,羞看枕簟雙。
這首詞表現的是青年女子的愛情生活。寫得委婉纏綿,娓娓動人。在藝術上有三個特色:
首先,從頭到尾都是運用的比興手法,并且從蓮子(菂)、蓮花、蓮藕直到蓮蓬,都是用蓮作比,貫串到底。在這種單線抒情結構的短篇詞中,如果采用復雜的多元化的比興結構,反而不能收到明快、集中的抒情效果。通篇以蓮作比,作者易于開掘得更深,讀者注意力也易于貫注,易于接受感染。
其次是濃厚的民歌色彩。民歌的主要特點是人民的日常生活的內容、純真樸素的感情、流暢的口語化的語言、生動活潑的借喻(包括運用口語中的諧音、雙關語言,形成的比喻,如“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情)”等。這些特點,這首詞都已具備。尤其是用了一個諧音——藕與偶音同,一個雙關的暗喻(空房) ,使全詞彌漫著強烈的生活情趣。
這首詞在描寫少女的心態方面,也頗有獨到之處,用字也十分傳神。如“幾時得藕便絲長”,這一“便”字,把多情而又天真的少女心態,寫得入骨三分。少女沒有多少生活經驗,思前慮后較少,一旦能與所愛在一塊,就大膽相愛了,那還能想到離別或其他不幸的痛苦(所謂“何曾解斷腸”) 。又如“摘蓮偷卜郎”中的“偷”字,也傳情地寫出了少女思念愛人的既急切 (摘個蓮蓬在手,還要卜一卜愛人的歸期) ,又羞澀的心態。而末句“羞看枕簟雙” 這一“羞”字,含蘊就更為豐富。這里倒可不作羞澀解,而應作“愿” 字“敢”字解,是不愿看,不敢看。但作者偏又作一“羞”字,這正是前面所描寫的天真多情的少女性格的再現。少女雖然懷戀所愛,急切盼他歸來,卻畢竟還是個涉世很淺的純潔少女,當她因熱烈期待而又被失望所籠罩著的時候,雙雙放在床上的枕頭,當然會引起她許多回憶,因而在不愿看、不敢看之中,就滲入了許許多多的羞澀之感。于此可見作者煉字的深度。
上一篇:《王從叔·阮郎歸》原文賞析
下一篇:《趙秉文·青杏兒》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