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錢泳2
后生家每臨事3,輒曰:“吾不會做。”此大謬也。凡事做則會,不做安能會耶?又,做一事,輒曰:“且待明日。”此亦大謬也。凡事要做則做,若一味因循4,大誤終身。
家鶴灘先生有《明日歌》最妙5,附記于此:“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6。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7?請君聽我明日歌。”
1本文是《履園叢話》中的一則,標題為后人所加。2錢泳(1759-1844):字梅溪,擅長書法、詩、畫,有《梅溪文鈔》,《履園叢話》等。3后生家:年輕人。4因循:遲延茍且。5家:吾家,古代稱同姓者為“吾家”。鶴灘先生:錢鶴灘,名福。6蹉跎:時間虛度而無成就。7百年:指一生。幾何:多少。
【析點】 這則筆記是一位仁厚長者在耐心地教誨“后生家”,他提醒遇事一要勇于承擔,不要畏葸不前;二要珍惜時光,不要推拖時日。內容頗有積極意義,所言“做則會,不做安能會”、“一味因循,大誤終身”諸語,出語平易,而含義深刻精到,富于鼓勵與鞭策的力量。
這則筆記分為正文和“附記”兩部分,正文是作者的議論,“附記”引用他人詩歌,補充、印證自己的論點,這是一種靈活簡便的手法;特別是在“筆記”這種隨筆、雜記式的文章中,運用起來更顯親切自然。
要說明的是,《明日歌》最早的作者是明代的文嘉,鶴灘先生只是改動了其中個別字句而已,可見《明日歌》在當時民間口頭流傳甚廣。此《明日歌》語言平順,但頗富警策意義,確實起到了深化本文中心思想的作用。另外,這則筆記議論的是兩個問題,附詩只針對了其中第二個問題,使人易于忽略所議的前一問題,不能不說這是寫作中的一點疏漏。
上一篇:《記承天寺夜游》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試梁道士筆》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