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徐渭2
發白齒搖矣,猶把一寸毛錐3,走數千里道,營營一冷坑上4,此與老牯踉蹌以耕5,拽犁不動,而淚漬肩瘡者何異?噫,可悲也! 每至菱筍候6,必兀坐神馳7,而尤搖搖者8,策之之所也。廚書幸為好收藏,歸而尚健,當與吾子讀之也9。
1 馬策之:徐渭的學生。2 徐渭(1521-1593):字文長,號天滄山人,青藤道士。明代文學家、書畫家。有《徐文長全集》。3 指毛筆。因筆頭長近寸,尖似錐,故云。4營營:往來不絕貌。5牯(gu):泛指牛。6菱筍候:指春季。7兀坐:昏沉呆坐。兀:渾然無知貌。8 搖搖:形容心神不安。9 吾子:第二人稱親昵辭。
【析點】 明代奇人徐渭,一生與世不合,備受壓抑。曾一度發狂,“以疑殺其繼室”而身陷囹圄七載,出獄后更加潦倒窮愁。為積些錢財,應付晚年生活,萬歷四年(1576)徐渭應宣府巡撫吳兌之邀,北上做他的幕賓。這封信便是作者在宣府時寫給門生馬策之的。
徐渭自幼有“神童”之譽,年輕時也曾試圖憑借文才求取功名,不料接連八次參加鄉試均失敗而回。無奈四處奔走,代人為文,最終成了為人利用的文字工具。如今“發白齒搖矣,猶把一寸毛錐”,為糊口奔走千里,寄落魄之身于友人門下,此中況味,蘊含了多少難以言說的人生感慨,又豈是“辛酸”二字可以道盡?! 至此,作者猶嫌不夠,再繪一幅垂首負犁的老牛泣耕圖,“淚漬肩瘡”僅四字,簡筆勾勒,傳神生動,巧比妙喻,烘托渲染,使人仿佛聽到了作者“渭于文不幸若馬耕耳”(《抄代集小序》)的無奈嘆息。人生際遇如此凄涼,怎能不時常懷想起故鄉?信末作者向策之傾吐衷腸:故鄉的青山秀水是晚年的惟一退身之處;廚中書籍是惟一可寶貴的身外之物;和門生們一起讀書飲酒正是他所希求的晚年生活。這封短信,筆調沉郁悲涼,文字隨意而精警。釋憤抒懷,辛酸感人。從寫作看,也體現了作者強調獨創、反對模擬的文學主張
上一篇:《與顧章書》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東坡海南食蠔》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