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賦《長沮桀溺耦而耕》原文與翻譯、賞析
《論語》
長沮、桀溺耦而耕??鬃舆^之,使子路問津焉②。
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③?”子路曰:“為孔丘?!痹唬骸笆囚斂浊鹋c?”曰:“是也?!痹唬骸笆侵蛞?sup>④!”
問于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痹唬骸笆囚斂浊鹬脚c?”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⑤?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⑥,豈若從辟世之士哉⑦?”耰而不輟⑧。
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⑨:“鳥獸不可與同群⑩,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11)?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12)?!?/p>
〔注釋〕
①本篇選自《論語·微子》。長沮(ju聚)、桀溺,并非真實姓名,乃以外形特征稱二隱士。長、桀(同“杰”),高大魁梧之意。沮、溺,指人浸在泥沼水洼之中。耦而耕,兩人并耕。②津,渡口。③執輿,猶執轡,趕車者手拉韁繩駕御車馬。④這里“知津”是暗譏孔子周游列國,熟知道路,不用問別人。⑤滔滔者,以洪水泛濫比喻時局混亂。誰以,猶“與誰”。易,改易,改變。⑥而,通“爾”,你。辟,同“避”。人,指暴君污吏一類的小人。孔子曾說過“危邦不入,亂邦不居”,要擇人而事。故稱孔子為“辟人之士”。⑦辟世之士,逃避亂世的隱者。長沮、桀溺自指。⑧耰(you優),一種擊碎土塊平整土地的農具。這里指用耰掩埋種子。輟(chuo齪),停止。⑨憮然,悵惘若失的樣子。⑩“鳥獸”句,指孔子不愿隱居山林與鳥獸同群?;蛘f以鳥、獸不同其類,比喻人各有志,即“道不同不相為謀”之意。(11)“吾非斯人”句,我不與世人共命運,又和誰相親呢?斯人,世人。與,親與,相親。(12)“天下”二句,倘若天下政治走上軌道了,我孔丘也就不會再作變革的努力了。與,參與。
〔分析〕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魯哀公六年,孔子離開楚國的葉地回蔡國,途遇長沮和桀溺。這件事也發生在孔子六十三歲時。
長沮、桀溺的真實姓名今亦不詳,可能是生活在水邊,又身材高大強健,所以才有了這兩個名字?!熬冢瑵褚病薄ⅰ澳纾瑳]也”,都與水相關;長有高大之意,桀與健同義,有勇健之意。這兩個名字表示了他們的外貌和生活環境,與接輿的取名方法相同,應該不是真實姓名。
那天孔子要過河,找不到渡口,讓子路去問兩位并肩耕作的高大漢子。不料兩人十分冷漠。長沮不但不回答,反而反問車上是誰(很可能是明知故問),然后是一陣冷嘲熱諷:既然是孔丘,就該知道渡口在哪里,何必問人呢?! 子路碰了一個軟釘子,只得請問桀溺。桀溺的回答更絕,他竟提出要子路改換門庭,離開孔子和他們一起隱居! 還指著河水對子路說:現在社會混亂,就像這滔滔滾滾的河水,沒人改變得了。與其跟著孔子去改造這無法改造的世界,還不如和我們一起隱居自樂,不去煩心的好。說完也不管子路的反應,又埋頭農活了。
沒有問到渡口,卻碰了兩個不大不小的釘子,子路懊喪地回來告訴孔子??鬃勇牶螅樕弦桓睈濄褪б獾纳駪B,自言自語地作了一番辯白。他清楚自己和隱士的距離,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人怎能和鳥獸同群呢?他表明了自己改變世界的堅定決心:與人同群,毫無選擇余地! 既然與人同群,就要痛癢相關,不能坐觀世亂;正是因為世亂,才需要救治。如果世界已很太平,很有秩序,人人都已安居樂業,那還需要我孔丘奔波什么呢?難道想把世界搞亂嗎?孔子說這番話的時候,我們可以想見他內心的沉痛和激憤。這篇短文讓我們看到了春秋時期兩種不同思想的尖銳對立:強烈的憂國憂民和避世的隱居自樂,中流砥柱的氣概和明哲保身的自私。
在表現手法上,這篇短文比較詳細地記敘了子路和長沮桀溺的對話,同時還對人物的神情和動作有所描繪,如“夫子撫然”的神情和桀溺“耰而不輟”的動作,能讓人清楚地感受到孔子的悵然和桀溺的冷漠。而從子路與隱者的對話中,我們也能看出人物說話時的神態和心理。在子路問津卻受了一番教訓的對話中,我們似乎看到了他的謙恭有禮和兩位隱者的孤芳自賞的倨傲。長沮“是知津矣”的回答所透露出來的那種奚落別人時得意而冷漠的神情,更是十分傳神。“問津”在文中具有雙關含義??鬃幼屪勇穯柕氖沁^河渡口,長沮卻扯上了人生之路,嘲笑孔子周游列國卻不知渡口在哪里,還傳什么道呢?要傳道就一定要知道渡口在哪里,就不應該問人! “是知津矣”這個一語雙關的不答之答,令人回味無窮。
〔評說〕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言所當與同群者,斯人而已,豈可絕人逃世以為潔哉? 天下若已平治,則我無用變易之。正為天下無道,故欲以道易之耳。程子曰:‘圣人不敢有忘天下之心,故其言如此也。’張子曰:‘圣人之仁,不以無道必天下而棄之也?!?/p>
李贄《四書評》:“真圣人之言?!?/p>
方存之《論文章本源》:“記二人傲倪孤高如畫。末記孔子一談,深情至切?!艘蛔I孔子為知津,一以天下滔滔莫非津也,語意妙極。其不告津者,正所以告之也。”
上一篇:詩詞·散曲《長恨歌》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詩詞·散曲《長相思》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