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方維儀·出塞》原文賞析
辭家萬里戍,關路隔風煙。賦重無余餉,邊荒不種田。小兵知有死,貪吏尚求錢。倚賴君王福,何時唱凱還?
歷來的邊塞詩在內容上多寫邊塞戰爭的艱苦,邊地的苦寒,和士卒久戍思鄉的情緒。但很少有將邊塞征戰之苦和封建國家內政的腐敗聯系起來,作深入觀察,從而暴露士卒苦難的根源的。而明末女詩人方維儀的這首《出塞》,正是從一個新的角度來反映社會現實。所以在明人邊塞詩中,應當刮目相看。
“辭家萬里戍,關路隔風煙”,是說士卒們離鄉背井,不遠萬里來邊地戍守,十分辛苦,為邊塞詩中所習見。緊接兩句則頗為獨到:“賦重無余餉,邊荒不種田!”賦稅太重,本是內地情況,一般邊塞詩都不曾提到過。方維儀卻指出它與軍餉的關系,國家課稅很重,而老百姓卻交不出多的軍糧。一句詩就反映了明末社會民生凋敝,國用匱乏,而危及邊防的嚴峻現實。古代在軍糧無著的情況下,常常實行屯田的辦法,即通過軍墾使部隊自給。但處在荒漠的邊疆,即使耕作,也沒有收成。不僅因為土地貧瘠,還因為處在火線,所以邊荒不種田,這是士卒面臨的第二重困境。
“小兵知有死,貪吏尚求錢”,這是詩中的警策之句。上句承“賦重無余餉,邊荒不種田”而言,士卒面對強敵,而軍餉不足,那還不只有死路一條嗎!然而在這種情況下,貪官污吏們還在向人民大肆搜刮錢財。一個“尚”字,表示出對“貪吏”喪盡天良的輕蔑和憎惡,而“小兵知有死”的另一重涵義,則是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所謂“男兒本自重橫行”,“身當恩遇常輕敵” (高適),即為國捐軀,“小兵”是在所不辭的,一“知”字寫出了普通士卒的良知,但令人痛心的是,一面是嚴肅的犧牲,一面則是荒淫與無恥“貪吏尚求錢”! 這種鮮明對比,直與“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高適) 的邊塞詩名句媲美,而這里的比較遠遠超出了軍中的范疇,從而具有更為普遍的社會意義。
讀者深入理解了 “小兵知有死”一句的涵義,末二句的潛臺詞也就不難發掘了。“倚賴君王福,何時唱凱還?”使人聯想到王昌齡“表請回軍收塵骨,莫教兵士哭龍荒”之句。這不僅是一般意義的久戍思歸,而還包含著對上層統治集團的失望。即《燕歌行》所謂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士卒們是不無怨意地說: 托皇帝老子的福吧,哪年讓我們班師 “凱旋”算了。言下之意是國事如此,邊防豈可為乎! 這種味外味,使詩句顯得更加渾厚。
在歷代女作家的詩中,能表現如此博大的憂國憂民思想情懷的作品并不多見,沈德潛評道:“如讀杜老傷時之作,閨閣中乃有此人!” (《明詩別裁集》) 這是相當準確的一個辨味,無論就此詩字句的錘煉,語言的精純,措意的深厚,表情的沉著,言情的頓挫而言,它都神似杜甫的傷時念亂的五律。
上一篇:古詩《方文·竹枝詞(錄二)·儂家住在大江東》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林鴻·出塞曲》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