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沖破了送別詩中常有的那種格調低沉、哀愁悲傷的陳規舊套,以健康明朗的態度來對待朋友的別去,反映了作者當時意氣風發的精神風貌。古往今來許多詠嘆離情別緒的詩歌,大多纏綿凄切,充滿感傷情調。這首送別詩,卻勸慰友人不要因為離別而悲哀;使人讀后既感摯友情深,又覺精神開朗。
這首詩的大背景是:當時的世俗地主階級勢力在上升,地主階級的一些人都想有所作為,為國效力。王勃處于這樣的社會氛圍中,當然不能不受到影響。
首聯起筆雄健,送別的地點“城闕輔三秦”,顯示出古城長安的宏偉氣勢。“風煙望五津”點明友人所赴的目的地。這樣,把相隔千山萬水的
頷聯承上聯,是對友人的寬慰。用語婉轉,將心比心,深深叩動人們的心弦。
頸聯在全詩結構上由起、承到轉,達到感情發展上的飽和點。詩人進一步申述己見: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兩句化用《論語·顏淵篇》“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曹植《贈白馬王彪》“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等名句,并把它們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顯示出詩人對友誼的真摯,自己胸懷的曠達。在這里,地域距離的空間感被友誼長存的時間感戰勝了,替代了。友誼永存,天涯海角也如同比鄰而居。
末聯寫惜別之情,也不作一哀語,別有一番精神。詩人比喻生動,情趣詼諧。“歧路”,分手的處所,“無為”、“共”,表明送行者(我)與遠行者(友)都否定分別時的兒女情態。末聯緊接頷聯,詩人的言外之意是:離別又算得了什么,丈夫志在四海,未來的偉業期待我們去開創,我們正任重而道遠呢!這個結尾反復叮嚀,語重心長,給人以進取向上的啟示。
如果說,首聯以“望”字作為詩眼,通過對兩地的動態刻畫反映了作者高度的思想境界的話,那么,后三聯則是詩人從目前出發,對友人深致拳拳勸勉之言。全詩情真意切,音調高亢,開盛唐送別詩先河。
駱好征事,故多滯響。王工寫景,遂饒秀色。至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真是理至不磨,人以習聞不覺耳。張曲江“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亦即此意。(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
(“海內”二句)大丈夫當作如是胸襟。(徐增《說唐詩》卷十三)贈別不作悲酸語,魄力自異。( 〔清〕陳婉俊補注《唐詩三百首》)
上一篇:《送日本國僧敬龍歸·韋莊》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送梁六至洞庭山作·張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