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問·水調歌頭》原文賞析
汜水故城登眺
牛羊散平楚,落日漢家營。龍拏虎擲何處?野蔓罥荒城。遙想朱旗回指,萬里風云奔走,慘澹五年兵。天地入鞭箠,毛發懔威靈。一千年,成皋路,幾人經?長河浩浩東注,不盡古今情。誰謂麻池小豎,偶解東門長嘯,取次論韓彭!慷慨一尊酒,胸次若為平。
這首詞作于金宣宗興定元年(1217),元好問二十八歲(據吳庠《遺山樂府編年小箋》)。汜水即是成皋(今河南滎陽縣汜水鎮),劉邦、項羽爭天下時,曾在此處激戰。元好問登汜水故城眺望,作了這首《水調歌頭》詞。同時,他又作了一首《楚漢戰處》詩,可與此詞參看。詩云:“虎擲龍拏不兩存,當年曾此賭乾坤。一時豪杰皆行陣,萬古河山自壁門。原野猶應厭膏血,風云長遣動心魂。成名豎子知誰謂?擬喚狂生與細論。”(《遺山集》卷八)
金朝末年,國勢衰微,蒙古南侵,中都(今北京)危急。金宣宗貞祐二年(1214),南徙汴京(今開封)。次年,蒙古攻陷中都。貞祐四年(1216),元好問自故鄉秀容縣(今山西忻州)避兵渡河,寓居于福昌縣三鄉鎮(今河南宜陽縣西六十里)。次年即興定元年,元好問來到汜水,眺望古戰場,有感,而作此詞。
元好問看到當時強敵侵陵,國勢衰弱,心懷憂慮,希望振奮,于是在眺望楚漢戰場時,追念古代英雄以寄其壯懷。這首詞辭意明顯,上片追懷楚漢戰場,虎擲龍拏,風云慘澹;下片則發抒自己憑吊時的感慨。最可注意的是“誰謂麻池小豎,偶解東門長嘯,取次論韓彭”三句。這三句是用石勒的故事。石勒少時,曾與鄰居李陽爭麻池。他十余歲行販洛陽,倚嘯上東門,王衍見而異之,對左右說:“向者胡雛,吾觀其聲視有奇志,恐將為天下之患。”石勒晚年曾說:“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彭競鞭而爭先耳。”(均見《晉書·石勒載記》)元好問作詞憑吊楚漢戰處,怎么會提到石勒呢?可能是這樣聯想的:昔阮籍登廣武,觀楚漢戰處,嘆曰:“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晉書·阮籍傳》)所謂“豎子”,后人或認為是劉邦、項羽。元好問提出疑問:“成名豎子知誰謂,擬喚狂生與細論。”(見上文所引《楚漢戰處》詩)他大概體會到,阮籍所謂“豎子”,并非指劉、項,可能是譏諷司馬懿父子不能象劉、項那樣光明正大地以兵戈爭天下,而是用陰謀詭計竊取君位,所以不是英雄而是豎子。恰好石勒也曾說過:“大丈夫行事,當礌礌落落,……終不能如曹孟德、司馬仲達父子,欺他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也。”(《晉書·石勒載記》)所以元好問聯想到石勒,因而慨嘆說,誰想到一個爭麻池的小豎,居然能在洛陽上東門長嘯,而又隨便地評論古代英雄,自比韓、彭呢?(“取次”是隨便之義。)這樣放懷今古,聯想豐富,寄慨遙深,能使詞增加遠勢,是一篇中之警策。末兩句發抒吊古的感慨,“若為”是“怎能”之義。
元好問這首《水調歌頭》詞,筆勢縱橫豪宕,這是元詞的特長,因為他作詞是取法蘇(軾)、辛(棄疾)的。
上一篇:《屈大均·夢江南》原文賞析
下一篇:《陳廷焯·水調歌頭》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