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散曲《長相思》原文與翻譯、賞析
[清] 納蘭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②。夜深千帳燈③。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④,故園無此聲。
〔注釋〕
①本篇選自納蘭性德《飲水詞》。大約作于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隨康熙巡行途中。②榆關,山海關的別稱。今河北省秦皇島市北。那畔,猶“那邊”。③千帳,極言軍營帳幕之多。④聒(guo鍋),聲音喧擾嘈雜。
〔分析〕
唐人邊塞詩中有《從軍行》一類絕句,多以簡短的篇幅描繪同中原內地絕異的邊塞風光,展現悲壯激烈的戰爭場面,抒寫出征戍邊將士復雜變幻的思想情感。由于詩歌的作者往往具有那種特定的自然環境與戰爭生活的親身體驗,因此筆下流淌出來的詩句真切自然,情感深摯,充滿強烈的生活氣息和感染力量。詞受傳統觀念的制約,寫此類題材的較為少見。而納蘭性德的這首小令《長相思》不落窠臼,突破成法,與唐人《從軍行》有異曲同工之妙。
納蘭性德二十二歲中進士、授侍衛以后,多次伴駕下江南、出邊塞,巡察全國各地。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三月,康熙皇帝平定了三藩之后,豪興大發,于是東出山海關,祭祀長白山,巡視滿族的發祥地。納蘭性德在隨行途中,觸景生情,因事寄興,寫下這首記敘軍旅生活與抒發思鄉之情的詞作。
全詞以時間順序為線索。
上闋描寫白天行軍以及晚上駐宿的盛況。“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作者以重疊復沓的筆法,極其簡約地勾勒出千里行軍的漫長旅程。讀著這幾句詞,我們仿佛見到了那伴隨御駕的萬千人馬,翻越了一道道山,涉過了一條條河,正向山海關那個方向進發。“夜深千帳燈”一句,異峰突起,落墨非凡。它攝取了夜闌更深,千帳燈紅這樣一個特寫鏡頭,表現大軍夜晚駐宿的情狀。被無邊夜色籠罩著的廣袤的原野上,數以千計的營帳一座緊連著一座,帳外的馬燈火光閃爍,徹夜不熄。遠望過去,氣勢是何等的恢弘,規模又是何等的壯闊! 難怪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要極力贊曰:“‘明月照積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懸明月’,‘長河落日圓’,此種境界,可謂千古壯觀。求之于詞,唯納蘭容若塞上之作,如《長相思》之‘夜深千帳燈’,《如夢令》之‘萬帳穹廬人醉,星影搖搖欲墜’差近之。”
下闋抒發夜宿軍營時的思鄉之情。“風一更,雪一更”與上文的“山一程,水一程”,不僅在形式上同樣采用重疊復沓的手法,而且在意義上對應疊加,渲染了軍旅生活的艱辛程度。“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丘遲《與陳伯之書》)而榆關內外卻是春寒料峭,風雪交加。寥寥數語,道出了北地三月的氣候特點。
“聒碎鄉心夢不成。”經歷了白天跋山涉水的長途行軍,人困馬乏,正在酣睡之中。卻不料被帳外風雪呼嘯的聲音驚醒,以致美夢也做不成了。于是,作者情不自禁地思念起溫馨安穩的家園生活,由衷地發出“故園無此聲”的深長嘆息。納蘭性德筆下經常寫到殘夢,寫夢醒之后的景象與思緒,如:“歸夢隔狼河,又被河聲攪碎。”(《如夢令》)“殘夢遠經吹角戍,明月長亙衣天。”(《中元前一夕枕上偶成》)這一首《長相思》就是以“夢不成”來表達濃郁深沉的鄉思。
納蘭性德“身向榆關那畔行”,是伴駕出巡。亦如作者《與顧梁汾書》所言,能“目睹龍顏之近,時親天語之溫”,也許是十分榮耀的,但同時卻不得不付出告別親人,遠離故園的代價,全詞巧妙地透露出封建官宦“身”、“心”的矛盾。這一矛盾體現在行文上,詞的格調就顯示出前揚后抑,頓挫有致的特點。寫軍營生活,則筆勢豪放縱恣,情懷慷慨激蕩;發故園之思,則寄慨遙深沉郁,意緒纏綿宛轉。讀上半闋,你會生“千古壯觀”之嘆,而讀下半闋,你又會有九曲腸回之感,真是搖曳多姿,別有風韻。
此詞直抒胸臆,不作矯情,語言清新,流動自然,毫無斧鑿之痕。究其原因,誠如王國維所言:“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人間詞話》)
上一篇:散文賦《長沮桀溺耦而耕》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散文賦《長門賦并序》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