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府民歌《子夜四時歌》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自從別歡后,嘆音不絕響。黃蘗向春生,苦心隨日長。(春歌)
其 二
田蠶事已畢, 思婦猶苦身。 當暑理絺服,持寄與行人。(夏歌)
其 三
秋風入窗里,羅帳起飄飏。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秋歌)
其 四
淵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復何似?(冬歌)
《吳聲歌曲》中《子夜歌》是一種很重要的歌曲,因其歌唱時聲調優美而很受當時人歡迎。唐人吳兢《樂府解題》說: “后人更為四時行樂之詞,謂之《子夜四時歌》,又有《大子夜歌》、《子夜警歌》、《子夜變歌》,皆曲之變也。”可見《子夜歌》在流傳過程中又產生了好幾種變曲。變曲也就是從原有曲調中變化出來的新聲,《子夜四時歌》就是從《子夜歌》變化出來的新聲,所以是《子夜歌》的變曲,《子夜四時歌》簡稱《四時歌》,又稱《吳聲四時歌》,分為《春歌》、《夏歌》、《秋歌》、《冬歌》,內容是隨四時的變化而歌唱愛情。這里選了《春歌》、《夏歌》、《秋歌》、《冬歌》各一首,基本上反映了《子夜四時歌》的特點。
先看《春歌》:“自從別歡后,嘆音不絕響?!绷迳糖信油Q情人為“歡”,顯然這首《春歌》的作者也是位與情人分別的女子。對于熱戀中的情人來說,分離是痛苦而難以忍受的,故她整日嘆氣聲不絕。這種情調和前面那首《子夜歌》“今夕已歡別”較相似。但此詩既為《子夜四時歌》中的《春歌》,就自然要和春天相關聯,詩的后面兩句正表明了這一特點:“黃蘗向春生,苦心隨日長。”黃蘗一是種落葉喬木,樹皮可以入藥,味很苦。這兩句是說,春天到了,黃蘗樹開始生長了,它那味苦的樹心不斷成長。這里又用了六朝樂府民歌中慣用的諧音雙關手法,而且是下句釋上句的一般格式。黃蘗的“苦心”諧人的“苦心”,是同音同字的雙關語。這樣既有了《春歌》的特點,又巧妙地用了諧音雙關手法,使男女離別之情的表現方式顯得別具一格。
再看《夏歌》。這首《夏歌》表達了婦女對外出丈夫的思念之情?!疤镄Q事已畢,思婦猶苦身”,“思婦”即思念遠行在外的丈夫的婦女。忙完了田間的勞作和養蠶之事,她并不覺得輕松,反而感到哀苦。這是為什么?可作者卻不直接說出原因?!爱斒罾斫偡旨呐c行人?!薄敖偂笔怯脕碜鱿囊碌募毟鸩?,行人指遠行在外的丈夫。夏天來臨,天氣轉熱了,丈夫也該換夏季衣服了,于是整理丈夫夏天穿的細葛布衣服,然后托人給丈夫帶去。語似平淡但卻從側面揭示了這位思婦心中愁苦的原因,原來她是在思念著丈夫。整首詩沒有直接抒寫如何思念丈夫,丈夫走后自己獨守空閨又是如何寂寞苦悶,而是通過為丈夫準備夏衣這一生活細事來表達對丈夫的深厚情意,感情真摯含蓄,通篇不言情而情自見,又充滿了生活氣息。
《秋歌》同樣也抒發了獨守空閨的婦女對遠離家鄉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在表現手法上和上面那首《夏歌》不同。它通過對秋天特定景象的描寫,表達了對丈夫的思念。
“秋風入窗里,羅帳起飄飏”,秋風從窗外徐徐吹入室內,羅帳在秋風的吹拂下輕輕地飄飏。這兩句點明時節是秋天,徐徐吹來的秋風和飄飏不定的羅帳讓人隱隱地感受到獨守空閨的婦女內心的無限空虛、惆悵。“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明月當空,銀白色的月光透過窗戶照著難以成眠的思婦。秋風明月,可謂良辰美景,然而與它形成強烈對照的卻是夫妻離別,秋夜景色,更襯出思婦的離愁別緒。望著明月,她想到夫妻分別、各在一方,無法相會,可月光卻不受這空間的限制,它照著空閨,也照著千里之外的丈夫,那就把自己的一片深情寄托給月光,讓月光把它帶給丈夫吧。
月光本是自然現象,與人間的悲歡離合并不相關,但觸景生情,情系于景,景也就有了人情味。何況明月本身又能引起人們的無限遐想。
現存六朝的樂府與民歌中歌詠愛情雖然差不多是唯一內容,但所描寫各不相同。有的表現情人間的柔情蜜意,有的表現情人或夫婦離別的哀怨,還有不少樂府民歌則表現愛情的不幸所帶來的痛苦,這多半出自女子之口,這種社會現象在《冬歌》中也多少有些反映。《冬歌》的作者也是女子,內容雖然未必能肯定是說這位女子被人拋棄,但其口吻分明表露出對所愛男子是否能忠于愛情感到擔憂。
“淵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這兩句顯示了《冬歌》的特色,然而也不僅僅如此。“我心如松柏,君情復何似?”將自己的愛情比作松柏,顯示了她對愛情的無比忠貞。這個比喻是從前面兩句對冬景的描寫中引導出來的。冬天,萬物蕭條,大多數植物都凋萎了,唯獨松柏卻不畏嚴寒,始終郁郁蔥蔥。以松柏來比喻對愛情的忠誠非常恰當。可見詩開首兩句除了表明這是《冬歌》以外,還兼具起興以引出下面比喻的作用。最后一句是作者問自己所愛的男子:你對我的感情又如何呢?詩到此就結束了,那位男子的態度我們不得而知,可是透過這首詩,我們卻能體會到那個時代的婦女在愛情上所面臨的處境。
從《詩經》、漢樂府民歌,直到六朝的樂府民歌,對于婦女在愛情方面所遇到的不幸都有所反映。這首民歌雖然短小,但也觸及這一社會問題。詩歌在表現手法上沒有采用六朝樂府慣用的諧音雙關手法,而是用了直截了當的明喻手法,給人的感覺是直率真切,很好地體現了作者的態度。另外,詩中寫景起興到后面的比喻聯結比較緊密,可謂即景取譬,十分自然。
上一篇:駱賓王詩《在獄詠蟬》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樂府民歌《子夜歌》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