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散曲《節婦吟》原文與翻譯、賞析
[唐] 張 籍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②。
妾家高樓連苑起③,良人執戟明光里④。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注釋〕
①本篇選自張籍《張司業集》。一本題下注云:“寄東平李司空師道。”李師道,當時藩鎮之一,為平盧淄青節度使,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②羅襦,絲織品的短襖。③苑,花園。④良人,此為妻子對丈夫的稱呼。(戟ji擠),古代一種兵器。明光,漢宮殿名,此借指皇宮。
〔分析〕
本詩題下原附有小注“寄東平李司空師道”,可見此詩并非是男女間互通心曲的言情詩,而是借托節婦身份,委婉地表達心志的政治詩。張籍生活在中唐時期,進士出身,任過太常寺太祝,水部員外郎,國子司業等職,其時朝野頗具才名;李師道于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受封為“檢校司空”,擁兵駐扎在東平(今山東省東平縣)一帶,是當時一個強有力的藩將。進入中唐時期,唐已經歷安史之亂,國力日漸衰微,藩將割據局面日益加劇,李司空身為藩鎮,擁兵自重,《新唐書》說他“雖外奉王命,而嘯引亡叛,有得罪于朝者厚納之”,千方百計擴大自己勢力。李師道因慕張籍才名,多方設法欲將其納入自己的門下,故多次投書贈禮,竭盡拉攏之能事,張籍卻仍忠于唐中央政權,卻禮拒聘,不為所動,《節婦吟》一詩即是張籍為表明自己立場,委婉地拒絕對方而作。
詩頭兩句“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可謂出語驚人,您明知我是有夫之婦,卻偏偏送一對貴重的明珠,以充愛情的信物。此兩句,初看突兀,但仔細想來卻又含意豐富,它既點明了自己的身份,又含蓄地指出了對方的用意,并且開門見山,直截了當地擺出了矛盾,不由得引讀者繼續看下去,急于知道后事如何?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這樣兩句詩:“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這不免讓人心生納悶,對于這種不懷好意的勾引,這位節婦居然沒有給以嚴詞斥責,反而脈脈含情地表示感念對方的綿綿情意,并將明珠系在紅綢短襖上,難道她禁不住誘惑動心了?詩歌到此出現了第一個波折。“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里”。這里筆鋒一轉,節婦夸起了自己的家庭:我家也是高樓聳立,毗連著花園的大戶人家,我的丈夫也非等閑之輩,而是手握長戟,衛護著皇家宮闕,還風光得很呢! 對照上兩句,這就又是一個轉折,這里節婦滿懷自豪的夸耀,那么的具體和形象,人們不難從中窺見到了節婦的內心,這樣一個對家庭,對丈夫滿懷熱愛的女子怎么會移情他人呢? 果然,接下的四句“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既委婉又堅定地表明了自己的心曲,她發誓要和丈夫同生共死,毅然退還明珠,忠于夫君的立場何等堅定,但考慮到對方又是權傾朝野炙手可熱的大人物,一時還得罪不起,于是就設置了臺階,讓對方自己走下來,在拒絕的同時,還要稱贊對方原本不是奪人之妻的小人,而是光明磊落,不懷惡意的坦蕩君子,并且自己也是身不由己,無比惋惜,不免垂淚。特別最后一句后來成了千古絕唱!多少難成眷屬的有情人,都為不能在未嫁時相逢而抱憾終生。這樣于情于理,都使對方不得不放棄自己的企圖,而又不至于太傷感情,做出報復性的舉措。所以要理解此詩的意蘊,就須懂得節婦乃是作者設置的一個喻體,喻體就是作者自己,節婦夸耀家庭、夫君,則表明作者忠于大唐中央政權,忠貞不貳;節婦還珠拒愛,則表明作者立場堅定,不受強藩籠絡;節婦曲折委婉,則表明作者具有政治家因勢處事的靈活手段。通篇詩作有理有節,不愧是一首表明心曲成功的政治詩。后人曾責難此詩“然玩辭意,恐失節婦之旨”(《唐詩別裁》),怕是太看重詩中節婦的負節形象。其實節婦只是詩人的一個喻體,本意還在于表達自己對中央政權忠貞的決心。
〔評說〕
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張籍長于樂府,如《節婦吟》等篇,真擅場之作。”
賀貽孫《詩筏》:“文昌此詩從《陌上桑》來,‘恨不相逢未嫁時’,即《陌上桑》‘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意,‘自有’二語甚斬絕,非既有夫又恨不嫁此夫也。‘良人執戟明光里’,即《陌上桑》‘東方千余騎,夫婿居上頭’意。然《陌上桑》妙在既拒使君之后,忽插此段,一連十六句,絮絮聒聒,不過盛夸夫婿以深絕使君,非既有‘良人執戟明光里’,又感他人‘用心如日月’也。忠臣節婦,鐵石心腸,用許多折轉不得,吾恐詩與題不稱也。或曰文昌在他鎮幕府,鄆師李師古又重幣辟之,不敢峻拒,故作此詩以謝。然文昌之婉戀,良有以也。
徐增《而庵說唐詩》:“《陌上桑》妙在直,此詩妙在婉,文昌真樂府老手。”
上一篇:散文賦《胸中之竹》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散文賦《蘇武傳》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