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戲曲名著鑒賞辭典·雜劇編·王衡·郁輪袍(第六折)
王維與好友裴迪同在長安應試。岐王李范久慕王維才名,但累召不見。適逢九公主慶壽,岐王送信與維,請他扮作樂人隨同入宮,為公主彈奏琵琶,以一顯才能,便可高中狀元。但王維拒不接受,原信退還。有王推者聞訊,竟冒王維名進宮,彈奏了一曲 《郁輪袍》。雖被宮廷琵琶博士曹昆侖當場指出,此人不懂音樂,實屬亂彈,但公主只重名聲,仍贊口不絕,并寫信給試官“休落后了 《郁輪袍》者”。王推便憑這封書信取得狀元第一。主考官宋璟覺察此事,予以更正,狀元仍歸王維。當瓊林賜宴時,王推卻誣指王維受岐王庇護才得高中。于是王維也被黜落。最后岐王聞知事發,趕來救助,在真假王維面前揭穿真相。這時王維已經看破世情,不肯再接受狀元的袍帶,與裴迪一起隱居山林而去。
(禮部官上) 下官禮部陪宴官是也,圣人有命,著下官陪宴狀元。左右,擺設得齊整者。王維敢待來也? (末上) 下官王維,自從舉場中送卷,被人批駁出場來,人人道咱的不是。不知如何原舉了進士第一。王維則你好命兒也呵! (唱)
【新水令】 人都道水漫漫浪滾渭陰磯,都不道這功名儼然相逼。風云原有路,朝市也無媒。(云) 想那人千般的奈何,奪我王維命里的狀元不去,兄弟你惱什么? (唱) 暢好是惜,暢好是惜??上ЬW漏了裴迪。
(禮接上遞酒介) 狀元,請一醉咱。好個。日色才臨仙掌動,香煙欲傍袞龍浮”也。(末) 大人,則這文章也隨人看,只這兩句也有人批駁來。(唱)
【駐馬聽】 那壁廂百種針槌,道我齋頭酸餡甕中齏; 這壁廂齊聲贊美,又道我眼能說話手能飛。忌我的,船頭波浪拍天來; 愛我的,空中樓閣隨人起。(禮云) 雖然如此,這樣詩還是說好的是。(末唱)誰是非,耳邊言,一向溪頭洗。
大人,你試看這杯咱,如何是正? (禮) 是這般平看,鐘口兒向上是正。(末合杯介) 合著這杯兒從下看呢? (禮) 這倒底是正。(末) 恰又來,(唱)
【川撥棹】 這些的是和非,眼前花盡業識。便道飽殺蜘蛛,閑殺山雞,冤殺春規。冷暖誰知,短和長絜得個直,都不過影子里白云梯。
(王推上) 狀元偷在荷包里,又被京城剪柳多。我費了多少心穩住這個狀元,不知如何又被那真王維搶去。我如今將那前日的事叫破了他,便是兩個都做不成,也出我這口氣。(叫介) 瓊林宴上容這等奴顏婢膝子弟的替身,駙馬的幫丁做個狀元,天下有這等事? (末) 誰叫? (推) 我叫。(末) 叫誰? (推) 單道你王維。(揪住介) (末) 為何扯住我? 有什么說? (推) 嚇,則你幫九公主來的官,敢與我廝挺么? (末) 阿呀! (唱)
【七兄弟】是誰媚誰得便宜: 平陽歌舞何曾識。何賓何主什筵席?何年何日須支對。
(推) 你還要口強,岐王可曾寫書與你? (末) 有、有、有。(唱)
【梅花酒】 曾受長者知,勞累簡相摧。(推云) 他可曾約你往九公主處慶壽來么? (末云) 有、有、有。(唱) 他要待相攜,問天上支機。(推云) 你可曾彈琵琶上 《郁輪袍》曲,與曹昆侖廝鬧來么?
(末) 呀,那可夢兒也無也。(唱) 當日便捧空函還記室,又道是拜君賜待秋歸?!队糨喤邸肥彩孜? 則他卻寒簾垂自垂,瑞麟香奇自奇,知那曹昆侖誰是誰!
(推) 巧言不如直道,則這九公主曾與你說狀元么? (末) 一發遠了也。(唱)
【七兄弟】便道我今日把天欺,須道是前日有人知。九公主縱然隔面親,王摩詰難做無贓賊。
(推出字介) 你不要口強,那不是公主的字是誰的? 還叫無贓哩! (末唱)
【收江南】 呀,他甚由頭捏道斜封敕,這才是平地一聲雷。(云) 你也休鬧。(唱) 鵲無巢,我便還你鳳凰池。我心中也自疑,當不過他橫空鬼矢故相謎。
(對禮介) 大人,他卻是撮空捏影害小官,大人須與小官做主,(禮) 住、住、住。要待有來,王維不是這等人; 要待無來,九公主筆跡是誰假的出? 好是疑心。(末) 大人,則王維詩是大大一個對證,難道叫得做文理不通,倩人代考的來? (禮) 這個可信不及你,可不道正倒由人看也。你二人且收在一壁。左右,與我請趙御史來者。(末) 天也,冤殺我也。(下) (趙上) 好笑好笑,我做考官茅糙。錯認中又有錯認,白日里捏個虎跳。我前認定 《郁輪袍》做王維,拗曲作直,要他做狀元。爭奈宋老兒不允,及至開榜,依舊是他,不知是何主意,連我也自家疑心。今日禮部官相請,不知有什事。(見介) (禮) 大人,有一事要問,今年有貴公主,囑托大人么? (趙) 沒有。(禮) 不要瞞我,《郁輪袍》 字眼我知道了也。(趙) 有有有。泰山壓著雞卵,也是無奈何。老官,你須與我隱瞞咱。(禮) 曉得,請回避,吾自有主意。(趙下) (禮) 收將二人來者。(末推上介)(禮) 王維,則你枉有才名,不守本分,做這樣勾當。左右的,將他去了袍帶,我明日參奏者。(末) 好冤也,好怪也! (唱)
【雁兒落】 魍魎會摶沙,餓鬼來爭食。掀翻百丈竿,毀卻千年誓。
(末) 王維,是你不是了也。
【得勝令】 身入鬧蜂衙,文章救不得。腳踏鮑魚肆,心事信不及。曲直,牛斗還如蟻,裴迪,我如今方讓你。(下)
(岐王上) 事要前思,免勞后悔。聞道王狀元 《郁輪袍》 事發也,是我起的事,我去救他咱。(見禮) 尚書,王維在那里?(禮指末介) 殿下,則這是王維。(岐) 呀,你怎生是王維!(末) 大王不認得,可知道不曾見王維來。(岐) 是我不曾見他。拿那原告秀才來。(推上) (岐) 呀,你是王維,在九公主筵上我見你來。如何那邊又有個王維來? (末) 殿下,他說王維將《郁輪袍》媚公主,奪的這狀元來哩。(推) 不曾說他,他來賴我哩。(岐指推) 那 《郁輪袍》 親見你彈,親見九公主許你的,不見有那壁廂王維來。嚇,一定你假王維名字,弄個機關,不得成就,反將自己做的歹事,捏在真王維身上。一定那壁廂的是真王維也。(禮) 原來如此,左右,與我拿這廝法官問罪。(推) 阿呀,我事泛了也。(下) (禮) 請王狀元來。(揖末介)下官錯斷了也。(末) 怪不得大人也。(禮) 王狀元,請穿了袍帶者。(末搖手介) 罷了,罷了。(唱)
【尾】 則今日閑口舌,逗起長安淚,惡面皮,猜破當場謎。算來呵,衣冠作祟,你著尖挫挫舌為鋒,明當當功作罪,亮堂堂冰化水。(云) 大人,世間我自我,人自人,若文章也換的,名姓也假的,將我身子撰在那里,(唱) 則這羊質虎皮蒙,鬼面人頭替。賺人場,委實我怎肯團塊被空瞞,挑燈隨影弄,捏土供兒戲。(岐) 是非既明白了,王先生,你如何固執。(末唱) 謝賢王肯作媒,勞重恁牽傀儡,可惜狼藉了王陽氣力。旗鼓陳自有《郁輪袍》,則我王先生真去矣。(下)
(岐) 王維竟自去了。想他那一曲琵琶八句早朝詩,不是難識別的。是我不是了。正是: 平生漫說古戰場,(禮) 過眼還迷日五色。(同下)
暢好是惜: 真是可惜。網漏,指裴迪放棄考試,便失去了取得功名的機會。“日色”兩句: 是王維考試時依題《早朝即事》作的七律中的兩句。那壁廂: 那邊。針槌: 諷刺打擊。“道我”句: 齋,指潔凈。齏 (ji跡),切碎的腌菜或醬菜。這句是說頭面上是潔凈的,而內中卻酸腐,空有才名。鐘:古代盛酒等物的容器。鐘口兒: 酒杯口。業識: 佛家語。謂只憑感覺而無實在依據。春規: 指春日之杜鵑。規,子規、杜鵑。絜 (xie鞋): 量物體的長度。子弟: 宋元俗語,指嫖客。幫丁: 受官僚富豪豢養的食客、幫閑。廝挺: 相抗爭。廝: 相。支對: 對答?!皠诶邸本洌?勞累,勞煩,多謝。 簡, 信函。 這句意謂多謝岐王寫信邀請。支機: 《太平御覽》卷八引劉義慶 《集林》:“昔有一人尋河源,見婦人綄紗,以問之,曰:‘此天河也?!伺c一石而歸。問嚴君平,云:‘此支機石也。’”“支機”指仙女所贈之石,此處喻意外所獲?!爱斎铡本洌?空函,指沒回復的來信。記室,古代官名,也作秘書的代稱。這句意謂當日便把岐王的邀請信交還來人帶回而沒有回復。秋歸: 應試之后。秋,指秋試,亦稱秋闈?!爱敳弧本洌?謎,疑惑。這句意謂擋不住橫空里射來的鬼箭,因此連自己也感到疑惑。爭奈: 無奈。宋老兒: 即主考官宋璟?!扒薄本洌?牛斗,牛相爭斗?!稌x書·殷仲堪傳》:“仲堪父嘗患耳聰,聞床下蟻動謂牛斗。”這句反用其意,指是非曲直都被顛倒混淆,牛斗也竟如蟻動一般。讓: 退讓,謙讓。這里作承認對方正確解。泛 (feng風): 翻覆,覆敗。撰: 持,拿。意為束縛。勞煩,辛苦。恁: 您?!翱上А本洌?狼藉,縱橫散亂。這里引申為浪費、糟蹋。全句謂可惜浪費了大王您的許多氣力。
《王摩詰拍碎郁輪袍》取材于唐代薛用弱 《集異記》。但作者故事新編,徹底改變王維受寵于岐王、公主的情節,突出他拒絕岐王的召見,不走權勢之門的性格。在藝術構思上,作者匠心獨運,設置不學無術的王推,冒名頂替,于公主壽筵上彈奏 《郁輪袍》曲,竟然登上狀元金榜。這一改動,就使此作成為一部具有深刻諷刺性的喜劇。明末沈泰在 《盛明雜劇》這劇本的眉批指出:“辰玉滿腔憤懣,借摩詰作題目,故能言一已所欲言,暢世人所未暢?!币徽Z道破,作者是借題發揮,把批判的矛頭指向明朝的科舉弊端。當時在科場上,諸如行賄、夾帶、代考、換卷、傳遞、頂替等等,不一而足。權勢富豪,相互勾結,營私舞弊,買賣官職。其中拉關系、通關節尤為嚴重。作者在本劇中,正是針對當時的丑惡現實,予以無情的揭露和鞭撻,讓世人在辛辣的笑聲中“暢其未暢?!?br>
全劇共七折,高潮在第六折。這折戲通過瓊林賜宴的場面,構織了王維和王推的戲劇沖突,成功地刻畫了真假王維的兩個藝術形象。王維由春風得意到積憤難伸,再到棄絕功名的思想變化過程,描繪得清楚明晰,真實可信。他出乎意料地又做了狀元,出席瓊林宴,因而一上場便自鳴得意,為自己時來運轉而忘乎所以,“不都道這功名儼相逼,風云原有路,朝市也無媒。”他自恃才高,以好友裴迪嚼碎試卷、憤然離去為不足取。盡管裴迪挖苦他“忍得這氣,也只是舍不得的一口糖食兒”。他也是置若罔聞,深為裴迪放棄應舉而連嘆可惜。王維畢竟是個正直的文人,胸中郁積幽憤,有待發泄。他唱的 【駐馬聽】把考場的兩種世態作了生動對比:“那壁廂百種針槌,道我齋頭酸餡甕中齏; 那壁廂齊聲贊美,又道我眼能說話手能飛。忌我的,船頭波浪拍天來; 愛我的,空中樓閣隨人起?!彼麑o端的壓殺和捧殺都同樣地鄙棄。作者在這里安排了一個十分精采的戲劇細節,王維用酒杯口的向上和向下,問禮官“何是正”,結果答案是: 從不同的角度看,便有不同的“正”。他引用佛家語“業識”的含義,指出不論“是和非”、“長和短”都是只憑感覺而無實在依據的。這個細節不但表達了他的心境和個性,而且充滿著喜劇的因素。他既春風得意,又有牢騷,而且還感到世事難以判斷,性格特征表達得真切而生動。當王推反咬一口,誣他徇私舞弊,竊取狀元及第時,禮官仍用他的話:“杯口正倒由人看。”前邊王維是用來表明自己的真,可現在禮官卻懷疑他是假。這個戲劇細節前后照應,多么幽默滑稽,王維霎那間又從天上再摔下來,他痛苦的心情和真假難辨的處境細膩入微地呈現出來。禮官剝奪了真王維的袍帶,這一下子倒把王維向來追求功名的理想震碎了,他的冤屈無處伸訴,遂發出憤怒的吼聲:“掀翻百丈竿,毀卻千年誓!”從此看透科場的黑暗,反省自己的“不是”,從心底向裴迪發出自責的呼喊。這和他前邊得意時為裴迪的嘆惜形成極為鮮明的對照。同時也標志著王維在功名路上的覺醒。
最后岐王出場,由他挑起的戲劇沖突,才迎刃而解。當確認王維為狀元,禮官向他作揖道歉,請他再穿上袍帶時,他斷然拒絕。他從熱衷于功名到厭棄功名的思想軌跡,在這一折戲里表現得非常清晰、自然、合理。開頭的得意已被受到的冤屈所粉碎,一旦真相大白時,他也就大徹大悟,毫不留戀了。當岐王勸他不要固執時,他有一段十分精妙的唱詞:“謝賢王肯作媒,勞動您牽傀儡,可惜狼藉了王陽氣力,旗鼓陳自有 《郁輪袍》。則我王先生真去矣!”這里是對全劇中王維性格發展的十分合乎邏輯的總結。王維放棄狀元后,隱居山林而去。在最后一折戲中,通過文殊和尚之口說:“如今世上人只為功名一事,顛倒倒顛的。瞎眼人強做離來,堂下人翻居堂上,不知誤了多少英雄豪杰。”又說要求做一個“不由科目,不立文字,干出名宰相事業的,與世上有氣的男子立個法門?!边@些都是作者在“言一己所欲言?!薄W髌分型蹙S這個形象在當時是有一定進步意義的。
王推是作者新創造出來的重要角色。作者賦予他一種不擇手段去鉆營和攫取功名利祿的性格。他是個品學兼劣的秀才,科場考試他請人替做,結果被關了一月,還挨了一頓重打。他挖空心思,利用科舉中的各種弊端,窺測方向。他自稱有“屁股便是面皮”的長處,所以一心要使用行騙的手段,多次冒充王維,“不知哄了多少人”。他還掌握了岐王想要推薦王維的信息,時刻想要投機取巧。恰巧從岐王的當值手中騙看了岐王給王維的信,且知道王維拒絕出席公主的壽筵,他便厚顏無恥,前去冒名頂替,而且暫時獲得成功,一舉成了狀元郎。這個喜劇角色的性格特色便是既無才又有野心,既奸猾又有冒險精神。這個人物跟真王維直到這一折戲才發生正面的戲劇沖突。王推一上場,不甘心失敗,惡人先告狀,要鬧個魚死網破,“兩個都做不成”,反誣王維受岐王庇護而得狀元。妙就妙在他射出的“橫空鬼矢”有真有假,如岐王給王維寫信,約他去為公主慶壽等,老實正直的王維都說“有、有、有”。還把自己彈 《郁輪袍》被曹博士指責的事也強加給王維。甚至將公主的親筆信函也拿出來,作為王維的“罪證”。作品就是這樣通過觀眾一陣陣笑聲,鞭撻了王推的丑惡靈魂。
此折戲中,充分地運用了各種喜劇的藝術手法,表現在: 一、對比。王維自身的前后對比。得意時之忘形,憤怒時之激厲,大徹大悟時之堅毅、冷靜,區別得十分清晰突出。王維與王推之間的對比,使人對真與假,善與惡的印象更加深刻。二、對照。王維與禮官的互相襯托,相映成趣。王維得意時,禮官是那么恭謙、殷勤,王維受冤屈時,他又是那么冷酷、不信任,最后又行禮道歉,對王維思想的發展變化起到有效的作用。三、重復。王維對杯口向上或向下,這個細節出現兩次,但它不是刻板不變的重復,而是有新的含義,突出了人物思想的變化。王維兩次提起裴迪也是重復,前者是可惜裴迪,后者是向裴迪認錯。裴迪雖不出場,但亦可見王維的可笑而真誠。那套狀元袍帶的穿上,剝下,再叫穿上,都是情節上、動作上的重復,也是滑稽有趣的。四、糾纏。真假王維的正面沖突,假王維是有意胡纏,真王維是毫無提防; 假王維是有意陷害,真王維是有口難言。那種惡人占上風而好人處劣勢的喜劇效果是更能深刻地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五、誤會。在這折戲里只有王推是心中有數的,其他人物都陷于滑稽的誤會之中。岐王把王推當王維是最大的誤會。監考官趙履溫一聽到 《郁輪袍》的字眼,便誤會假王維事發了,他沒想到王推還在那里進攻,倒是真王維被剝了狀元袍帶。禮官聽了王推的誣告,看了公主信函,便誤會王維是靠不正當手段而成狀元。這些喜劇的藝術手法,運用得自然,恰到好處。這不是故意堆砌笑料,而都是以人物性格為主體,挖掘各個人物內在的喜劇因素,巧妙地安排,使觀眾笑得有層次有節奏,從笑聲中激起愛憎的強烈感情。
上一篇:戲曲名著·雜劇編·高文秀·遇上皇(第四折)
下一篇:戲曲名著·雜劇編·楊顯之·酷寒亭(第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