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劇曲鑒賞辭典·宋代劇曲·元代雜劇·高文秀《保成公徑赴澠池會》原文與翻譯、賞析
【雁兒落】旗開云影飄,炮響雷霆噪。弓開秋月圓,箭發流星落。
【得勝令】霎時間尸首積山高,鮮血滾波濤。覓子尋爺叫,呼兄喚弟號。
俺將帥雄驍,恰便似撞霧天邊鷂。他軍馬奔逃,恰便似飄風云外鶴。
《保成公徑赴澠池會》 是元雜劇中的著名歷史劇,描寫戰國時代趙國政治家藺相如的故事,四折戲中包含著完璧歸趙、澠池赴會和廉頗負荊三個事件,雖然時間跨度大,頭緒多,但全劇并不松懈,說明作者駕馭雜劇形式相當熟練。本劇曲文、賓白都屬上乘。第四折寫廉頗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將相握手言歡,團結對敵。此時恰逢秦兵入侵,于是兩人一同迎戰,廉頗領兵,奮勇殺敵,藺相如押陣,擂鼓助威,終于大獲全勝。這已是全劇的尾聲了。上引 【雁兒落】、【得勝令】 兩曲是藺相如押陣時所唱,表現戰場情景。前一曲寫炮響旗開,萬弩齊發,趙軍英勇奮戰。后一曲寫秦兵大敗潰退,趙軍趁勝追擊。曲中 “恰便似撞霧天邊鷂” 的 “撞” 作 “刺”解,趙軍似穿霧的大鷂,形容奮猛追擊?!扒”闼骑h風云外鶴”,形容秦兵奔走潰逃。傳說鶴性警,甚至聽到草葉上的滴水聲,就高鳴相警。曲中用 “飄風” 是為了對“撞霧”,“云外鶴” 在此處是貶詞,狀驚惶遁逃。
這兩支曲雖曲文本色,樸素無華,但很講究平仄對仗,【雁兒落】 曲尤為講究。如果按照周德清《中原音韻·作詞十法》 中的規范化要求,這 【雁兒落】 曲也能符合相契,不僅文詞對仗,平仄也基本屬對。【雁兒落】 的對仗格式叫做 “連璧對”,即四句皆對。此外,《中原音韻》 要求 【得勝令】 中 “必要扇面對才好”,《澠池會》 中這支曲中正用了 “扇面對”,即第五句 “將帥雄驍” 對第七句 “軍馬奔逃”,第六句 “撞霧天邊鷂” 對第八句 “飄風云外鶴”,用明人朱權《太和正音譜》 中的說法,叫做“隔句對”。
在散曲創作中,【雁兒落】 和 【得勝令】 可作為 “帶過曲”,叫作 【雁兒落帶得勝令】,從曲意上看,實際上是把兩支曲合并為一支曲。散曲中的 【得勝令】 第五句、第七句常常是兩字句,《中原音韻》和《太和正音譜》 標舉的范例更是如此,如后者舉的是喬吉的小令,末四句作: “豪杰,幾度花開謝? 癡呆,三分春去也?!币虼?,或認為高文秀此曲中第五七句當作 “雄驍” 和 “奔逃”,而 “俺將帥” 和“他軍馬” 都是襯字。勉強也可以這么說,但事實上未必如此,馬致遠 《漢宮秋》第三折 【得勝令】 第五句作“您但提起刀槍”,第七句 “今日央及娘娘”,如果把“提起” 和“央及” 也看作襯字,曲意就不好懂了。十分講求音律的周德清主張曲中盡量少用襯字,但從曲意上講,這主張有片面性,而且,即使從音律上說,這【得勝令】 也是有變化的,關漢卿有的劇作中此曲只有六句,即是明證。
上一篇:《義烈記·旅逢》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冬青記·憂國》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