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鐘惺·五看雪詩引①》鑒賞
雪無暢于庚、辛之冬春者,看雪無博于庚、辛冬春鐘子之在白門者②。由今想之,于木末亭,于雞鳴寺塔下,于烏龍潭,于孝陵,于秦淮之舟。大要木末之雪秀,秀于木,于煙。雞鳴寺眺后湖③,后湖之雪曠,曠于湖。烏龍潭之雪幽,幽于潭,亦于木,于煙。孝陵之雪雄,雄于陵。秦淮雪舟,前此未有也。雪則蔣山④,蔣山之雪活,活于從水看山。退尋追賞,作 《五看雪詩》 。
(《隱秀軒集》)
不同地區的風景名勝,有不同的特色與風味,給人以不同的美感。認識與表現山水名勝所獨具的特色,乃是山水文學家在藝術上的重要追求。個性越是鮮明的作家,越是重視把握自然山水的特性。晚明時期的公安派、竟陵派以及其他許多作家,莫不如此。
鐘惺這篇寫在詩作前面的小引,寫的是同一個地區——南京冬春之季的雪景,卻表現出其地五個景點——木末亭、雞鳴亭、烏龍潭、明孝陵、秦淮河的不同特色,并簡要地指出這些特色的具體表現。木末之雪“秀”,秀在樹木與煙云;雞鳴之雪“曠”,曠在玄武湖;烏龍潭之雪“幽”,幽在潭水及煙樹; 秦淮之雪“活”,活在“從水看山”。作者對于五處雪景分辨得極其細微。明末小品選家陳天定評此文云:“深秀之極,秀可言,而深妙不可言。” (《古今小品》)寫景秀美,尚不難做到; 倘要寫得深細,把握各處風景名勝的特點,卻不易辦到,非有較高的審美力和細致的觀察力不可。
這篇小引文字簡練而又活潑。作者是講求凝煉的,但也不避重復。對于五個景點的特色,各以一字標示,即“秀”“曠”、“幽”、“雄”、“活”,可謂精煉之至。又用頂針的修辭方法,各重復一次,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句法也很靈活,句式錯落有致,在整飭中顯出變化。此乃竟陵派作家之所長。
上一篇:《魏晉南北朝·陶淵明·五柳先生傳》鑒賞
下一篇:《清·曾國藩·五箴序》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