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水調歌頭①·韓元吉》
落日淡芳草,煙際一鷗浮。西湖好處,君去千里為誰留。坐想敬亭山下②,竹映一溪寒水,飛蓋共追游。況有尊前客,相對兩詩流?! ⌒φ勯g,風滿座,氣橫秋。平生壯志、長嘯起舞看吳鉤③。紅白山花開謝,半醉半醒時節,春去子規愁。夢繞水西寺④,回首謝公樓⑤。
①水調歌頭,詞牌名?! 、诰赐ど?,又名昭亭山,在宣城(今屬安徽)西北郊,因南齊詩人謝朓曾在此吟詩而著名?! 、蹍倾^,鉤,兵器,形似劍而曲。春秋吳人善鑄鉤,故稱。后也泛指利劍。 ?、芩魉拢刺鞂m水西寺,在安徽省涇縣?! 、葜x公樓,即謝朓樓,是南齊詩人謝朓在宣州(今屬安徽)任太守時在陵陽山上建成的一座樓。
本詞是一首詠懷古跡的詞。詞人描寫了自己游古人勝地時的所見所思,含蓄地表達了滌蕩于自己胸中的愁苦悲傷之情。
上片為我們創設了一種悠遠、空蒙的意境:太陽落山了,芳草的顏色也隨之變淡,失去了白日里的那份青翠、那抹生機。云霧繚繞,水天相接之處,只有一只海鷗在孤獨地飛行。詞人將這只孤獨的海鷗置于空蒙、悠遠的廣闊天地之間,一種身世飄零的孤寂之感也應運而生。第一句“淡”字,不僅概括了整個背景的特點,更是與“濃”相對,引起讀者對白日美景的遐想,令人倍感失落;第二句“浮”字,不僅活畫出海鷗相對于天地之渺小,也能讓讀者如身臨其境般感受到日落之后水天一色、煙霧繚繞的那份迷離和空蒙?!拔骱锰?,君去千里為誰留”句,正是詞人對天際浮鷗發出的詰問:西湖的景色那么美,你不留在那里,卻飛到這千里之外,這是為什么呢?此處看似發問,實則為詞人后面的所見所想張本。敬亭山下,竹林青翠,倒映在澄澈的溪流中,為溪流增加了幾分寒意。溪水急流,水中竹影也隨之飛快地流動,竹影與溪流你追我趕,讓人分不清到底是溪水在流還是竹林在動。這自然的美景實在是令人流連忘返。我與友人相對而飲,詩興大發?!白鹎翱汀比?,將詞人處境與李白舊事巧妙聯系,抒發了詞人與李白相同的感受:一份因不為人知而產生的深刻的孤寂。這份孤寂郁結于心,只能于山水之樂中暫得排遣。
下片,詞人繼續敘事抒情:“笑談間,風滿座,氣橫秋”寫作者與友人陶醉在大自然中的情景,三句都顯示了動態中的美,最有趣味的是“風滿座”,也許相對而坐的友人只有一人,但是身處峰頂,自然是八面來風,清風全是座上之客,充滿豪情。想到自己平生多壯志,而現在卻只能在山頂手持這本應在戰場上殺敵之劍來長嘯起舞。此句與杜甫《后出塞》中“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句、李賀“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以及辛棄疾《水龍吟》“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妙在一處:表達了詞人面對南宋茍安的屈辱現實,雖有戰場立功的雄心壯志卻又英雄無用武之地,只得持劍起舞、對天長嘯的悲壯情懷和愁苦失意。后三句又是詞人借與唐杜甫游李白舊跡時相似的行為表達自己的感情:紅白相間的山花開了又謝,半醉半醒中,我聽到了子規的啼叫。詞人想用酒來消除政治上的苦悶,但仍然被子規那愁苦悲傷的啼聲拉回了現實??晌业男幕陼肋h伴隨詩仙李白,走過水西寺,回首謝公樓,讓這自然的山水去蕩滌自己心中的塊壘。
本詞運用多種表現手法,最為突出的是虛實結合及用典。通篇借李白經歷,通過敬亭山、水西寺、謝公樓、竹影、急流、大風、吳鉤、山花、子規這些或虛或實的意象,抒發詞人與李白相似的感情,表現自己政治理想不能實現的苦悶,并展現了自己尋求精神寄托、力圖排遣愁情的心靈掙扎過程。詞人的情感表達很含蓄,但我們仍可想見他胸中的那條情感的洪流和那股可與李白相媲美的萬丈豪情。
●韓元吉(1118~1187),南宋詞人。字無咎。開封雍邱(今河南開封市)人,一作許昌(今屬河南)人。宋室南渡后,寓居信州上饒(今屬江西)。曾任建安縣令,官至吏部尚書。乾道九年出使金國。老于信州南澗,自號南澗翁。平生交游甚廣,與陸游、朱熹、辛棄疾、陳亮等當代勝流和愛國志士相善,多有詩詞唱和。著有《澗泉集》《澗泉日記》。
代表詞作:《水調歌頭·落日淡芳草》《念奴嬌·去年秋半》《滿江紅·梅欲開時》《醉落魄·樓頭晚鼓》《虞美人·西風斜日蘭皋路》等。
●水調歌頭,參見第90頁相關介紹。
●“回首謝公樓”句典故:謝朓(464~499),字玄暉。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南朝齊時著名的山水詩人,因為曾做過宣城太守,所以又被稱為“謝宣城”。后由于受人誣陷下獄而死,年僅三十六歲。謝朓在短暫的一生中,留下了不少模山范水的詩篇。他的山水詩以清新秀逸的詩風在齊梁詩壇上獨放異彩。因為他與謝靈運同族,山水詩也與謝靈運齊名,故又有“小謝”之稱。然而,他的山水詩比謝靈運又有所發展,具有自己的個性特征,李白對謝朓推崇備至。
●韓元吉詞風格:韓元吉是當時很有名望的人物,集“文獻、政事、文學為一代冠冕”,《四庫全書總目》稱其“詩體文格,均有歐、蘇之遺,不在南宋諸人下”。他不喜“纖艷”的詩和雜以“鄙俚”的歌詞。曾將自己所作歌詞“未免于俗者取而焚之”。其詞不忘北伐抗金,多次寫到“雞鳴起舞”和“勒功燕然”;也常有英雄遲暮,功業無成的感嘆。
借李白舊事抒發自己的感情是韓元吉《水調歌頭》的一大特點,這點在唐代詩人杜牧的《念昔游三首》(其三)中更有突出的體現,都運用了水西寺、大風、山花等意象,營造了抒情的背景,抒發了仕途失意坎坷的憂愁苦悶之情?!?p>
念昔游(其三)
杜牧
李白題詩水西寺,古木回巖樓閣風。
半醒半醉游三日,紅白花開山雨中。
杜牧此詩開門見山,提到李白在此題詩一事。杜牧將李白詩中的佳境凝煉為“古木回巖樓閣風”,正抓住了水西寺的特點:橫跨兩山的建筑,用閣道相連,四周皆是蒼翠的古樹、綠竹,凌空的樓閣之中,山風習習。多么美妙的風光!
李白一生坎坷蹭蹬,長期浪跡江湖,寄情山水。杜牧此時不但與李白的境遇相仿,而且心緒也有些相似。李白身臨佳境曰“幽客時憩泊”;杜牧面對勝景曰“半醒半醉游三日”,都是想把政治上失意后的苦悶消釋在這令人忘憂的美景之中:在蒙蒙的雨霧中,山花盛開,紅白相間,幽香撲鼻;我似醉若醒,漫步在這一帶有濃烈的自然野趣的景色之中,多么陶然自得。二、四兩句寫景既雄俊清爽,又纖麗典雅。詩人完全沉醉在這如畫的山景里,借大自然的景致來蕩滌自己胸中之塊壘。
杜牧置身于水西寺的古木、回巖、樓閣這些李白所喜愛的景致中,展現自己半醒半醉游覽之態,觀賞雨中紅白相間的山花,展示了自己與李白相仿的境遇,委婉地表達了政治上失意后的苦悶之情。
平生壯志、長嘯起舞看吳鉤。
半醒半醉游三日,紅白花開山雨中。
上一篇:宋詞《水調歌頭·陳亮》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宋詞《水調歌頭·黃庭堅》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