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賦《蘇武傳》原文與翻譯、賞析
[漢] 班 固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為郎②。稍遷至栘中廄監③。時漢連伐胡,數通使相窺觀④。匈奴留漢使郭吉、路充國等前后十余輩⑤。匈奴使來,漢亦留之以相當⑥。天漢元年⑦,且鞮侯單于初立⑧,恐漢襲之,乃曰:“漢天子,我丈人行也⑨?!北M歸漢使路充國等。武帝嘉其義,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在漢者⑩,因厚賂單于,答其善意。武與副中郎將張勝及假吏?;莸?sup>(11),募士斥候百余人俱(12)。既至匈奴,置幣遺單于。單于益驕,非漢所望也。
方欲發使送武等,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13)。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14)。與昆邪王俱降漢,后隨浞野侯沒胡中(15)。及衛律所將降者(16),陰相與謀劫單于母閼氏歸漢(17)。會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漢時,素與副張勝相知,私候勝曰(18):“聞漢天子甚怨衛律,常能為漢伏弩射殺之(19)。吾母與弟在漢,幸蒙其賞賜?!睆垊僭S之,以貨物與常。
后月余,單于出獵,獨閼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發,其一人夜亡,告之。單于子弟發兵與戰,緱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單于使衛律治其事(20)。張勝聞之,恐前語發(21),以狀語武(22)。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見犯乃死(23),重負國?!庇詺?。勝、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張勝(24)。單于怒,召諸貴人議(25),欲殺漢使者。左伊秩訾曰(26):“即謀單于(27),何以復加(28)?宜皆降之(29)?!眴斡谑剐l律召武受辭(30)。武謂惠等:“屈節辱命(31),雖生,何面目以歸漢!”引佩刀自刺(32)。衛律驚,自抱持武,馳召醫。鑿地為坎(33),置煴火(34),覆武其上(35),蹈其背以出血(36)。武氣絕,半日復息?;莸瓤?,輿歸營(37)。單于壯其節(38),朝夕遣人候問武,而收系張勝(39)。
武益愈。單于使使曉武,會論虞常,欲因此時降武(40)。劍斬虞常已,律曰:“漢使張勝謀殺單于近臣(41),當死,單于募降者赦罪(42)?!迸e劍欲擊之,勝請降。律謂武曰:“副有罪,當相坐(43)?!蔽湓唬骸氨緹o謀,又非親屬,何謂相坐?”復舉劍擬之(44),武不動。律曰:“蘇君,律前負漢歸匈奴,幸蒙大恩,賜號稱王(45),擁眾數萬,馬畜彌山,富貴如此。蘇君今日降,明日復然??找陨砀嗖菀?sup>(46),誰復知之!”武不應。律曰:“君因我降(47),與君為兄弟。今不聽吾計,后雖欲復見我,尚可得乎?”武罵律曰:“女為人臣子(48),不顧恩義,畔主背親(49),為降虜于蠻夷,何以女為見(50)?且單于信女,使決人死生,不平心持正(51),反欲斗兩主,觀禍敗。南越殺漢使者,屠為九郡(52);宛王殺漢使者,頭縣北闕(53);朝鮮殺漢使者,即時誅滅(54);獨匈奴未耳! 若知我不降明,欲令兩國相攻,匈奴之禍,從我始矣。”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于(55)。單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56),武臥,嚙雪(57)與旃毛并咽之(58),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59),使牧羝(60),羝乳乃得歸(61)。別其官屬常惠等(62),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63),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64)。杖漢節牧羊(65),臥起操持,節旄盡落。積五六年,單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66)。武能網紡繳(67),檠弓弩(68),於靬王愛之,給其衣食。三歲余,王病,賜武馬畜、服匿、穹廬(69)。王死后,人眾徙去(70)。其冬,丁令盜武牛羊(71),武復窮厄。
初,武與李陵俱為侍中(72)。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73)。久之,單于使陵至海上,為武置酒設樂。因謂武曰:“單于聞陵與子卿素厚(74),故使陵來說足下,虛心欲相待(75)。終不得歸漢,空自苦亡人之地(76),信義安所見乎?前長君為奉車(77),從至雍棫陽宮(78),扶輦下除(79),觸柱折轅,劾大不敬(80),伏劍自刎(81),賜錢二百萬以葬。孺卿從祠河東后土(82),宦騎與黃門駙馬爭船(83),推墮駙馬河中溺死。宦騎亡,詔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飲藥而死(84)。來時,大夫人已不幸(85),陵送葬至陽陵(86)。子卿婦年少,聞已更嫁矣。獨有女弟二人(87),兩女一男(88),今復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陵始降時,忽忽如狂(89),自痛負漢,加以老母系保宮(90)。子卿不欲降,何以過陵(91)?且陛下春秋高(92),法令亡常(93),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94),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復誰為乎(95)?愿聽陵計,勿復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為陛下所成就(96),位列將(97),爵通侯(98),兄弟親近(99),常愿肝腦涂地(100)。今得殺身自效,雖蒙斧鉞湯鑊(101),誠甘樂之(102)。臣事君,猶子事父也;子為父死,亡所恨。愿勿復再言!”
陵與武飲數日,復曰:“子卿壹聽陵言(103)。”武曰:“自分已死久矣(104)! 王必欲降武,請畢今日之歡,效死于前。”陵見其至誠,喟然嘆曰(105):“嗟乎,義士! 陵與衛律之罪,上通于天?!币蚱抡瘩?sup>(106),與武決去(107)。陵惡自賜武(108),使其妻賜武牛羊數十頭。
后陵復至北海上,語武:“區脫捕得云中生口(109),言太守以下吏民皆白服,曰:‘上崩(110)!’”武聞之,南鄉號哭(111),歐血(112),旦夕臨(113),數月。
昭帝即位數年(114),匈奴與漢和親(115)。漢求武等,匈奴詭言武死。后漢使復至匈奴,常惠請其守者與俱,得夜見漢使,具自陳道(116)。教使者謂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117),得雁,足有系帛書(118),言武等在某澤中(119)。使者大喜,如惠語以讓單于(120)。單于視左右而驚,謝漢使曰(121):“武等實在(122)?!?br>
于是李陵置酒賀武曰:“今足下還歸,揚名于匈奴,功顯于漢室。雖古竹帛所載(123),丹青所畫(124),何以過子卿! 陵雖駑怯(125),令漢且貰陵罪(126),全其老母,使得奮大辱之積志(127),庶幾乎曹柯之盟(128),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129)。收族陵家(130),為世大戮(131),陵尚復何顧乎(132)? 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異域之人,壹別長絕(133)!”陵起舞,歌曰:“徑萬里兮度沙幕(134),為君將兮奮匈奴(135)。路窮絕兮矢刃摧,士眾滅兮名已隤(136)。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陵泣下數行,因與武決。單于召會武官屬(137),前以降及物故(138),凡隨武還者九人。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139)。詔武奉一太牢謁武帝園廟(140)。拜為典屬國(141),秩中二千石(142)。賜錢二百萬,公田二頃,宅一區。常惠、徐圣、趙終根皆拜為中郎,賜帛各二百匹。其余六人老,歸家,賜錢人十萬,復終身(143)。常惠后至右將軍,封列侯,自有傳(144)。武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盡白。
〔注釋〕
①本篇選自《漢書·李廣蘇建傳》。蘇建為蘇武之父,蘇武事跡附于蘇建傳后。②“少以”二句,(蘇武)年輕時,由于他父親職位的關系,兄弟(蘇嘉、蘇武、蘇賢)均被任用為郎。③稍遷,逐漸升級。遷,古時調動官職叫“遷”,一般指升職。栘(yi夷)廄(jiu就)監,在漢宮栘園中管理馬廄及射獵用具的官。栘,白楊一類的樹。④數(shuo朔),屢次。通使,派遣使臣。窺觀,窺探、觀察對方動靜。⑤留,扣留。郭吉、路充國,漢武帝元封年間出使匈奴的兩位使臣。輩,批。⑥相當,相抵償。⑦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天漢,漢武帝年號。⑧且(ju居)鞮(di低)侯,匈奴國王單于的名字。⑨丈人行(hang杭),長輩。丈人,古時對長者的尊稱。行,輩。⑩中郎將,皇帝侍衛官的頭目,是蘇武出使時的官職。節,指旄節,使者所持信物,以竹為桿,上綴旄牛尾,共三層。(11)副,副使臣。此指中郎將張勝任副使。假吏,即兼吏,指臨時充任使臣的屬吏。(12)斥候,偵察報信人員。(13)緱(gou鉤)王,匈奴的一個親王。長水虞常,即投降匈奴的漢朝長水校尉虞常。長水校尉,官名。長水,地名,在今陜西省蘭田縣西北。虞常,漢人,早年淪陷于匈奴。(14)昆邪(hun ye渾爺)王,匈奴的一個親王,在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降漢。(15)浞(zhuo濁)野侯,漢將趙破奴的封號。(緱王降漢)以后,又跟著浞野侯出擊匈奴,兵敗成為匈奴的俘虜。(16)衛律所將降者,衛律所帶領的那些投降匈奴的人。衛律本來是長水的胡人,生長于漢,后逃亡投降匈奴,單于相信他,叫他帶領一些投降匈奴的人。(17)陰,暗中。閼氏(yan zhi煙支),匈奴王后的稱號。(18)私候,私自拜訪。(19)伏弩,暗中藏著弓箭。(20)治,審理。(21)發,泄露,被揭發。(22)狀,指經過的情形。語(yu玉):“對……說”的意思。(23)見犯,被侮辱。(24)引,牽引,拉。這里有“供出”的意思。(25)貴人,指匈奴的權貴。(26)伊秩訾(zi紫),匈奴王的稱號。分“左、右”伊秩訾。(27)即,假使。謀,謀害。(28)何以復加,還能用什么來加重刑罰呢?(29)降之,“使之降”,叫他投降?!敖怠庇米魇箘印?30)受辭,受審訊。(31)屈節辱命,貶損自己的節操,辱沒國家的使命。(32)引,抽出,拔出。(33)鑿,掘,塞北天寒地凍,不易掘土,故曰“鑿”。坎,坑。(34)煴(yun云平聲),沒有火焰的微火。(35)覆,伏臥。此用作使動,即把蘇武伏臥在坑上。(36)蹈,借用為掏(搯)(tao滔),意為輕敲。(37)輿,轎子。此用作動詞,“抬”的意思。(38)壯其節,以其節為壯,即欽佩蘇武的節操,“壯”用作意動。(39)收系,逮捕囚禁。(40)因,趁、借。降,用作使動,“使……降”的意思。(41)近臣,親近的大臣,此指衛律自己。(42)募降者赦罪,(單于)招募投降的人并赦免他的罪。(43)相坐,連帶治罪。坐,定罪。(44)擬,比劃。指以劍對著蘇武,做出要砍殺的樣子。(45)賜號稱王,指單于封衛律為丁零王。(46)膏草野,使草原肥沃。膏,肥沃,此用作使動。(47)因,依靠。(48)女,通“汝”。臣子,臣和子,與下文“畔主背親”相照應。(49)畔,通“叛”。主,皇帝。背,背棄。親:父母。(50)為,語助詞,與“何以”、“何”相配合,表示反詰。何以女為見,即“何以女見為”,意即“見你干什么”。(51)平心,居心公平。持正,指辦案公正。(52)“南越”兩句,前112年,南越王相呂嘉,殺死南越王、王后及漢使者,叛漢。武帝遣將平定南越,將其地設立南海、卷梧、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厓、儋耳九郡。屠,猶“夷”,平定。(53)“宛(yuan)王”兩句,前104年,漢人大宛求良馬,宛王不與,并令人殺漢使。武帝怒,命師征討。后大宛貴族殺國王毋寡,獻馬出降。縣,同“懸”。北闕,宮殿北門。(54)“朝鮮”兩句,朝鮮王右渠殺漢使涉何,漢派將討伐,朝鮮相殺右渠降漢。(55)白,稟告。(56)雨(yu玉),下。雨雪,下雪?!坝辍庇米鲃釉~。(57)嚙(nie聶),咬、嚼。(58)旃(zhan沾)毛,毛織物?!办埂蓖ā皻帧?。(59)北海,當時匈奴的北境,前蘇聯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60)使牧羝(di低),讓他放牧公羊。羝,公羊。(61)乳,生子喂奶。(62)別,隔開。官屬,所屬官員,部下。(63)廩食,官家(指匈奴)供給的糧食。(64)去,同“弆”(ju舉),藏。草實,野生果子。(65)杖,拄,用作動詞。漢節,出使匈奴時拿的旄節。(66)於靬(jian堅)王,匈奴的一個親王,且鞮侯單于之弟。弋(yi)射,即射獵。弋,用繩系在箭上射。(67)網紡繳(zhuo濁),“網”字前或原有“結”字。結網紡繳,編結打獵的網,紡織系在箭上的絲繩。(68)檠(qing情),矯正弓弩的工具,這里作動詞用,有“矯正”的意思。(69)服匿(ni逆),盛酒酪的瓦器。穹(qiong窮)廬,圓頂的氈帳篷。(70)人眾徙去,指跟從於靬王到北海來的人遷移到別處。(71)丁令,即“丁零”,匈奴的一個部落。(72)李陵,漢名將李廣之孫,武帝時帶兵與匈奴戰,戰敗投降匈奴。(73)求,求訪。(74)素厚,一向交往很深。(75)虛心欲相待,很想謙誠地對待你。相,指代“你”。(76)空自苦亡人之地,白白地在這荒無人煙的地方受罪?!巴鋈酥亍鼻笆÷粤私樵~“于”。(77)長君,對別人長兄的尊稱,此指蘇武長兄蘇嘉。奉車,奉車都尉,皇帝出行時的侍從,掌管皇帝乘車輦等事。(78)雍,漢代縣名,在今陜西鳳翔縣南。棫(yu玉)陽宮,秦宮,在雍的東北。(79)輦(nian碾),皇帝的車駕。除,臺階。(80)劾大不敬,被彈劾(指責)犯了對皇上“大不敬”的罪名。(81)伏劍,同“服劍”,用劍。(82)孺卿,蘇武弟蘇賢的字。祠,祭祀。河東,今山西夏縣北。后土,土神。(83)宦騎,騎馬的宦官。黃門駙馬,駙馬都尉屬下的官。駙馬都尉,掌管皇帝出行時副車所用馬之官。(84)飲藥,服毒。(85)來時,李陵自指帶兵出擊匈奴的時候。大夫人,指蘇武的母親。大即“太”。不幸,指死亡。(86)陽陵,地名,今陜西咸陽東。(87)女弟,妹妹。(88)兩女一男,指蘇武的兩個女兒、一個兒子。(89)忽忽,恍恍惚惚的樣子。(90)保宮,監獄名,囚禁罪臣及其眷屬的地方。(91)“子卿”兩句,意為“你不愿投降的心情,怎么會超過我?”(92)春秋高,歲數大。(93)亡常,沒有準則。亡,同“無”。(94)夷滅,殺戮。(95)子卿尚復誰為乎,子卿還為著誰呢?疑問代詞“誰”是“為”的前置賓語。(96)成就,用作動詞,有提拔栽培的意思。(97)位列將,職位是列將。列將,一般將軍的總稱。(98)爵通侯,爵號是通侯。通侯,原稱徹侯,秦制二十等爵之最高一級。漢沿置,避武帝劉徹諱,改稱通侯,以封異姓之有功者。蘇武父建從衛青擊匈奴有功,封平陵侯。(99)兄弟親近,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近臣。(100)肝腦涂地,意為犧牲性命。(101)斧鉞(yue越),指砍頭用的利器。鉞,大斧。湯鑊(huo獲),古代把人投入沸水中的酷刑。湯,熱水。(102)誠,實在。甘樂,都用作動詞,有“心甘情愿”的意思。(103)壹,一定。(104)自分(fen奮),自己預料。(105)喟(kui愧)然,嘆氣的聲音。(106)衿,同“襟”,衣服胸前部分。(107)決,通“訣”,長別,訣別。(108)惡(wu勿),羞恥。(109)區(ou歐)脫,邊界,此指匈奴與漢交界地區。云中,郡名,在今內蒙河套東部一帶。生口,活口,指俘虜。(110)上崩,指漢武帝去世。崩,古稱皇帝、皇后死亡。(111)南鄉,向著南面。鄉,通“向”。(112)歐(ou偶),同“嘔”。(113)臨(lin吝),哭吊。(114)昭帝,武帝少子,名弗陵。(115)和親,本指漢和匈奴之間互通婚姻,這里表示和好的意思。(116)具,詳細,完全。陳道,陳述。(117)上林,即上林苑,漢代大園林,其中放養禽獸,專供皇帝狩獵。(118)帛書,寫在絹綢上的信。(119)某澤,此指北海。(120)讓,責備,責問。(121)謝,告。此表歉意。(122)實在,確實活著。(123)竹帛,指史籍。古代沒有紙,文字記錄在竹簡和繒帛上。(124)丹青,繪畫用的顏料,此指圖畫。(125)駑(nu奴)怯,笨拙怯弱。(126)令,假使。且,暫且。貰(shi試),赦免、寬恕。(127)奮,奮起。大辱,指戰敗投降之恥辱。積志,久壓心中的意愿。(128)曹柯之盟,春秋時,曹沫為魯將,與齊作戰,連敗三次。魯莊公割地求和,但仍用曹沫為將。后來魯與齊在齊的柯邑訂和約時,曹沫持匕首脅迫齊桓公,結果齊將魯三次戰敗的失地全部歸還。見《史記·刺客列傳》。(129)宿昔,早晚。宿,通夙,早。昔,通夕。(130)收,系捕。族,滅族。(131)大戮,奇恥大辱。(132)顧,留戀。(133)壹別,同“一別”。長絕,永遠隔絕。(134)徑,經過。度,同“渡”。沙幕,同“沙漠”。(135)將(jiang降),指帶領、統率(軍隊)。奮,奮戰。(136)士眾,指士兵。隤(tui),同“頹”,墜、敗壞。據《史記·李將軍列傳》載,李陵征匈奴時,被匈奴攔住山谷,截斷歸路,救兵不到,李陵遂降,其兵盡沒。(137)召會,召集、會合。武官屬,蘇武部下。(138)以,同“已”。物故,死亡。(139)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始元,漢昭帝年號。(140)奉,呈。太牢,以牛、羊、豕三牲作祭品。謁,此指祭告。園廟,指皇帝陵墓與宗廟。園,陵園,此指漢武帝葬所。廟,宗廟,皇帝祭祖的地方。(141)拜,授予官職。典屬國,官名,掌管歸附漢廷各國的事務。(142)秩中二千石,秩,俸祿和等級。中二千石,漢代俸祿以糧食數目為等級。二千石又分“中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三等。中二千石,月俸為一百八十斛。(143)復終身,終身免除徭役。復,免除。(144)自有傳,另有他的傳記。指《漢書·常惠傳》。
〔分析〕
《蘇武傳》是班固《漢書》眾多人物傳記中描寫最為生動傳神的一篇。文中通過蘇武在匈奴十九年備嘗人間辛酸的艱難歷程,刻劃了一個無比感人的忠于國家和民族的英雄形象,熱情歌頌了蘇武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和愛國精神。千百年來,“蘇武牧羊”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傳誦。蘇武已成為華夏子孫崇敬景仰的民族英雄。
本文在刻劃蘇武這一英雄形象中,有下列幾個特點:
首先,剪裁史料,集中歌頌蘇武的民族氣節和愛國精神。
蘇武本因其父蘇建有軍功而在年青時即任郎(皇帝侍衛,下級武官),后任栘中廄監(掌管鞍馬射獵的官職)。他是為了漢朝與匈奴結好而出使匈奴的,竟遭受萬般磨難,長達十九年之久,返回漢朝后任典屬國(掌管歸順的邊地異族)。就其一生80多年而言,在西漢歷史上可說并無顯赫卓著的建樹,但作者滿懷激情為他作傳,旨在通過具體史實來說明蘇武是個不屈節不辱命的民族英雄。為此,作者十分注意史料的剪裁,集中選取蘇武出使匈奴后的事跡來寫,而拘留匈奴的十九年,又著重抓住五個方面的史實來陳述,突出蘇武面對各種情況、諸般境遇的大義凜然的表現:面對虞常謀反事發,牽連副使張勝的突發事件,身為漢使的蘇武,以“欲自殺”的行動引咎自裁,昭示其不受侮不負國的剛烈性格;面對衛律的審問,蘇武“引佩劍自刺”,昭示其以身殉國不辱使命的堅強決心;面對衛律的威逼利誘,蘇武不動聲色,嚴詞駁斥,慷慨陳詞,顯示出威武不屈的英雄氣概;面對衛律“不供飲食”的折磨,蘇武“嚙雪咽毛”頑強抗爭,顯示了貧賤不移的崇高氣節;面對知交李陵的勸降,蘇武亦不為所動,反復申說愿意殺身效國的決心,表現了舍身為國的無私精神。
這五個方面的敘寫,作者有詳有略,筆墨集中在衛律逼降和李陵勸降兩個史實上,使蘇武這個英雄人物更加高大豐滿。正如作者在《李廣蘇建傳》后的贊語所云:“孔子稱‘志士仁人,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使命’,蘇武有之矣?!庇纱丝梢姡髡哒菐е缇淳拺训男那?,用飽蘸感情的筆觸,對史實精心加以剪裁,從而塑造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民族英雄形象。
其次,用對比突出蘇武忠君愛國的品德。
有比較才有鑒別。通過比較,良莠自顯,忠奸自明。作者深知其理,也善用其法。全文用三個人物與蘇武作對比,突出蘇武的高風亮節。
一是與衛律對比。衛律本亦為漢使,投降匈奴后死心塌地效忠單于,并以賣身投靠換取的高官厚祿為榮,在蘇武面前耀武揚威,一副無恥小人的嘴臉。在“逼降”一幕中,衛律兩次以“舉劍欲擊”來嚇唬蘇武,夢想做成一筆刺刀下的交易。但蘇武“威武不屈”。他又妄想以“賜號稱王,擁眾數萬,馬畜彌山”等榮華富貴來勸誘蘇武,但蘇武“富貴不淫”,面對衛律“今不聽吾計,后雖欲復見我,尚可得乎?”的威逼脅迫,蘇武義正詞嚴加以痛斥,使他無言以對。這場交戰活畫出兩個迥然不同的人物:一個叛主背親,為虎作倀;一個忠君愛國,不負使命。
二是與張勝對比。張勝身為副使,與蘇武共同出使匈奴,理應竭盡職守,但他先與虞常密謀,違反外交使命;謀反事發,又不敢承擔責任,驚恐萬分,“以狀語武”,詢問對策。嗣后當衛律劍斬虞常,并以“舉劍欲擊”相威脅時,張勝倉皇請降。而蘇武則堅如磐石,不僅面無懼色,安之若素,且慷慨陳詞,予以駁斥。兩相對比,一個盲動胡來,貪生怕死;一個顧全大局,不屈不撓。
三是與李陵對比。李陵是漢代名將李廣之孫,漢武帝時為騎都尉,屢建戰功,后因兵敗投降匈奴。他與蘇武相交素厚,但是話不投機。李陵怨漢家寡恩,收系老母,并以蘇武弟兄一“伏劍自刎”,一“飲藥而死”,均遭不測之禍來激起蘇武的仇意;而蘇武則感恩戴德,認為父子雖無功德,但卻“位列將,爵通侯”,“皆為陛下所成就”。李陵怪“陛下春秋高,法令亡?!?,臣子“安危不可知”;而蘇武則愿“肝腦涂地”、“殺身自效”,認為“臣事君,猶子事父也;子為父死,亡所恨”。兩相對比,一個重個人恩怨,輕國家利益;一個以國家為重,大義凜然。
其三,用言行刻劃了一個光輝的民族英雄形象。
直接記述人物的動作行為和援引人物的話語,是傳記體寫人的最有效的方法?!短K武傳》在這方面尤為突出,此略舉幾例即足以為證。
衛律召武受辭(進行審訊),武“引佩刀自刺”,這個動作絕非裝裝樣子,而是以死進行抗爭,下文敘述中醫生為之“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而蘇武本人已“氣絕,半日復息”。這幾句話的描述,足以說明蘇武自刺之深,決心之強,難怪單于也要“壯其節”了。
蘇武被幽置大窖,無飲食供應。蘇武“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數日不死。”渴嚙雪,饑食毛,躺臥雪地,堅持數日,這是何等的意志,何等的毅力。
蘇武被放逐北海上無人處,生活之艱苦實非常人所能忍受,而蘇武掘野鼠野果而食,硬是挺了過來;牧羊始終“杖漢節”、“臥起操持”直至“節旄盡落”,這一催人淚下的動作畫面,是如此之生動,如此之感人,一個不屈不撓的民族英雄形象活現在人們眼前。
對衛律的一席話,字字鏗鏘,句句有力?!芭疄槿顺甲樱活櫠髁x,畔主背親,為降虜于蠻夷?!睂懙煤蔚攘芾焱纯??!叭糁也唤得鳎顑蓢喙?,匈奴之禍,從我始矣?!敝赋鲂l律逼降的嚴重后果,又是何等義正詞嚴?;卮鹄盍甑膭裾f,更是言出肺腑,斬釘截鐵?!敖竦脷⑸碜孕?,雖蒙斧鉞湯鑊,誠甘樂之”,“王必欲降武,請畢今日之歡,效死于前?!睆倪@些話語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嫉惡如仇、深明大義的英雄形象,也看到了一個視死如歸、報效國家的忠臣義士。
上一篇:詩詞·散曲《節婦吟》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散文賦《英雄之言》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