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散曲《江城子密州出獵》原文與翻譯、賞析
[宋] 蘇 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②。錦帽貂裘③,千
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④,親射虎,看孫郎⑤。
酒酣胸膽尚開張⑥;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⑦?會挽雕弓如滿月⑧,西北望,射天狼⑨。
〔注釋〕
①本篇選自蘇軾《東坡樂府》。寫于在密州做官的第二年(公元1075年),借“出獵”抒發了作者的報國熱情。密州,今山東諸誠。②黃,指黃狗,蒼,指蒼鷹。鷹和狗古時打獵用以追捕獵物。《梁書·張充傳》:“值充出獵,左手臂鷹,右手牽狗。”③錦帽貂裘,錦緞帽和貂鼠裘。古代貴族官僚的服飾。④為報,請告知。一說為了酬報。傾城,傾動一城,全城,猶如說“萬人空巷”。⑤孫郎,即孫權。這里作者借以自喻。⑥酒酣,酒喝得很暢快。尚,更加。胸膽開張,胸懷開擴,膽氣極豪。⑦“持節”兩句,西漢云中郡太守魏尚守邊有方,因細故被罰,削職后漢文帝遣馮唐持節赦魏尚,復以為云中守,事見《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節,以竹為之,古代使者所持,以為憑證。作者這里以善守邊疆的魏尚自期許,希望得到朝廷的信任。⑧會,會當,將要。雕弓,弓背上刻有花紋,稱雕弓。⑨天狼,星名,一稱犬星,舊說以為主侵掠。這里比喻侵犯北宋的遼與西夏統治者。《楚辭·東君》:“舉長矢兮射天狼。”
〔分析〕
這是一首劃時代的詞。
自詞被文人掌握以后,“詞為艷科”幾乎成了定律,往往以優美的辭藻,描繪男女相思,抒發離愁別恨,表現閑情逸趣,題材比較狹隘,風格也較柔軟委婉。蘇軾的這首詞,拓寬了詞的內容,提高了詞的意境,以豪邁雄渾的筆觸,開創了詞作的新局面,成為詞壇上最早的一首豪放詞。蘇軾本人也頗自豪。他給鮮于(復姓)子駿的信上說:“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呵呵! 數日前,獵于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詞以千騎出獵為題材,以衛國反侵略為主題,聲律鏗鏘,格調高昂,確為前所罕見。
宋神宗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冬十月,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祭常山后,歸途中與同官、士卒會獵于鐵溝附近,作此詞以記之。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詞的一開始,豪邁之氣即時迎面撲來。一個“狂”字,突出了詩人壯志凌云的英俊之氣;左牽獵犬,右擎鷙鷹的形象,煞是威武雄壯,從而為全詞定下了豪放的基調。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宋代的州郡長官,兼管軍事,“千騎”是指詩人統率的士卒,“錦帽貂裘”就是這些武士的裝束。一個“卷”字,寫出了千騎出獵的雄偉氣勢,宛如席卷平岡,所向披靡。
“為報傾城隨太守”,這句解釋頗多分歧,或認為“請為我報告全城老百姓,使隨我出獵”;或認為“為我通知全城官員武士,都跟隨太守前往打獵”;或認為“為了酬答滿城的人,都隨同去看打獵的盛意”。其實,蘇軾是在歸途中打獵的,常山離州城二十五里,要通知全城百姓扶老攜幼、長途跋涉去觀看打獵,事實上不可能。如果是通知官員和武士前來打獵,那就沒有必要,據《東坡紀年錄》,這首詞是“乙卯冬,祭常山回,與同官習射放鷹作”,是一起祭常山后打獵的;加上前面已經講明“千騎卷平岡”,武士們早已來到。所以,這個“報”不是“告知”而是“酬答”,即《詩經》里“投之以木瓜,報之以瓊琚”的“報”。密州全城的官員和士卒隨從著太守,由祭山而打獵,蘇軾為了酬答他們的盛意,毅然躍馬先驅。
“親射虎,看孫郎。”孫郎即孫權。據《三國志·吳志》記載:“權將如吳,親乘馬射虎于庱亭(今江蘇丹陽東),馬為虎所傷,權投以雙戟,虎卻廢。”蘇軾此處用典,呼應著上文的一個“報”字,同時也表現了他身先士卒的英武氣概。
詞的下闋,由出獵而抒發感情,表達了詩人立志衛國、抗擊侵略者的堅強意志。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這是對上闋“聊發少年狂”的進一步說明,也是詩人內心世界的真實流露。酒后吐真言,如今雖已步入中年(當時蘇軾40歲),但久貯胸膽的人生抱負不僅沒有絲毫減退,而是愈老彌篤。
那么,這人生抱負是什么呢? 詩人接著作了回答:“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漢文帝時,云中郡太守魏尚抵抗匈奴侵略,立有戰功,但因上報殺敵數字時差錯了6個首級,朝廷判他有罪,將他逮捕法辦。馮唐向文帝進言,邊將有功應予重賞,如此處罰頗有不當。文帝頓時醒悟,立刻派遣馮唐帶了傳達皇帝命令的符節,去赦免魏尚,繼續任命他做云中太守。詩人運用這一典故,以魏尚自況,希望得到朝廷信任,率軍保衛邊疆。蘇軾的這一抱負,是由宋朝對外屈辱的局面形成的。公元999年起,遼國軍隊3次大規模入侵,宋軍節節敗退,終于在1005年訂立了“澶淵之盟”,宋朝皇帝尊遼國掌權的蕭太后為叔母,每年向遼國進貢白銀10萬兩,絹20萬匹。西夏立國后,一再向南擴展領土,宋軍屢敗,于1045年訂立和約,宋朝每年“賞賜”西夏白銀5萬兩,絹13萬匹,茶2萬斤;每年的元旦和西夏國王生辰,還要加送白銀2萬兩,銀器2千兩,絹2、3萬匹,茶1萬斤。就在詩人寫這首詞的前幾個月,遼國又脅迫宋朝割地700里。這一切,怎能按捺得住詩人強烈愛國的赤子之心!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強弓必須挽如滿月,方能強勁有力地將箭射向遠方。詩人感到這樣表達還不夠強烈,特地在前面加了一個“會”字。“會”者“應當”也。也就是說,詩人是打定主意,一定要這樣做的。箭射向哪里呢?是西北的天狼星——貪殘掠奪之星。很清楚,是指向一再入侵宋朝的遼國和西夏統治者。至此,詩人衛國反侵略的決心,宛如一面鮮艷的戰旗,高高樹立在大地之上,令人肅然起敬。
全詞就在這樣高昂的愛國激情中結束。字字擲地有聲,句句激動人心。
由描繪出獵,進而抒發衛國反侵略的雄偉抱負,全詞波瀾壯闊,激昂慷慨,實為文人詞的劃時代杰作。在此以前,范仲淹曾經寫過一些邊塞詞 ,雖然仍以離愁別恨為主線,但情調悲壯蒼涼,已不同于北宋詞壇纖弱柔軟的風格。蘇軾的這首詞,旗幟鮮明,石破天驚似地開創了詞作的新局面,成為后來南宋大量以抗戰為主題豪放詞的開路先鋒,在我國文壇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上一篇:詩詞·散曲《江南曲》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散文賦《江水·三峽》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