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元好問·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后即事·其二》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慘淡龍蛇日斗爭,干戈直欲盡生靈。①
高原水出山河改,戰地風來草木腥。
精衛有冤填瀚海,包胥無淚哭秦庭。②
并州豪杰今誰在? 莫擬分軍下井陘!③
【注釋】 ①慘淡:慘暗無光,形容戰爭的酷烈。龍蛇: 比喻金、蒙雙方的軍隊。又,古人認為歲在龍蛇(即辰年和巳年),賢人有厄。是年為壬辰年,故用此語,借喻人民遭難。②精衛:神話中鳥名,為炎帝溺海女冤魂所化,常銜西山木石以填東海。包胥:即申包胥,春秋時楚國大夫,在吳伐楚破郢后,求救于秦,在秦廷痛哭七日七夜,感動秦哀公出兵救楚。③并州: 包括今山西和河北、陜西部分地區,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并州豪杰: 指當時河朔諸帥。井陘 (xing): 即井陘關,又名土門關,故址在河北井陘北部井陘山上,為太行山區進入華北平原的關口。
【鑒賞】 壬辰年,即金哀宗天興元年 (1232)。這一年十二月,金都汴京(今河南開封) 已被蒙古大軍圍困十個月之久。此時城中糧盡,金哀宗只得率兵出征,欲往河朔,這就是題目所說的 “車駕東狩”。后行抵黃河北岸,因軍事失利,被迫退走歸德 (今河南商丘)。當時元好問任左司都事,留守汴京,看到國是日非、民困兵敗的慘狀,憂心如焚,寫下了這組律詩。這組律詩是詩人充滿愛國激情的 “喪亂詩” 的代表作,共五首,尤以第二首最著名。
首聯總起全詩,概括金、蒙雙方日日爭斗,戰爭之激烈,災難之深重。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直打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幾乎要把生靈全部滅絕除盡。字里行間,透露了詩人對戰亂的憤慨。
頷聯承前,進一步寫戰爭使得山河改色、大地變容,處處血雨腥風。又,據 《金史·哀宗紀》,金哀宗曾派人決黃河水以自保,“高原水出”,可能指此事。這里還有一層含義是用反常現象表達對國家即將發生重大變故的擔憂。
頸聯轉寫自己的感慨和悲憤,先用精衛填海的傳說自喻,抒發誓報國仇的壯志。“瀚海” 二字,不只指精衛所填之茫茫大海,也是影射崛起塞北沙漠翰海的蒙古。繼而又用包胥哭廷的典故對比,極寫救國無策的沉痛。“無淚” 二字最為悲傷,當初申包胥痛哭借得了救兵,現在卻欲哭無淚,只能坐看國土淪喪。
尾聯以慨嘆金哀宗被蒙古軍包圍,河朔諸將帥卻擁兵自重、坐視不救作結。這里用了劉知遠出兵井陘的典故,據 《資治通鑒》載,劉知遠任河東節度使駐節并州時,“聞晉主 (少帝) 北遷 (被契丹所虜),聲言欲出兵井陘,迎歸晉陽。”后自將往迎,不及而還。如今并州豪杰還有哪個在呢?河朔諸帥沒有一個人打算分兵占據井陘關以解救護京之圍! 氣憤之情,溢于言表。
清代詩人趙翼在他的《題遺山詩》中對元好問的 “喪亂詩”評價很高,說:“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正是由于元好問愛國愛民、飽經滄桑,才能寫出流傳千古的優秀詩篇。本詩沉郁頓挫,激越蒼勁,寄意深厚,悲涼感人。
文章作者:顧建華
上一篇:愛國詩詞《魏源·寰海十章·其一》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庾信·擬詠懷·二十七首·其二十六》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