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車行》原文與翻譯、賞析
車轔轔,馬蕭蕭①,行人弓箭各在腰②。耶娘妻子走相送③,塵埃不見咸陽橋④。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⑤。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⑥。或從十五北防河⑦,便至四十西營田⑧。去時里正與裹頭⑨,歸來頭白還戍邊。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⑩。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11),千村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12)。況復秦兵耐苦戰(13),被驅不異犬與雞。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且看今年冬,未休關西卒(14)。縣官急索租(15),租稅從何出?信是生男惡(16),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17),生男埋沒隨百草(18)!君不見青海頭(19),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注釋】 ①轔轔:行車聲。蕭蕭: 馬鳴聲。②行人: 行役之人,應募出征的兵士。③耶娘: 即爺娘。④咸陽橋: 陜西咸陽縣的西渭橋,由長安出征土蕃,此為必經之路。⑤干: 沖犯。⑥點行: 按百姓戶籍征調從軍。頻: 頻繁。⑦或: 有的、有的人,不定指代詞。防河: 駐防黃河一帶。⑧營田: 原是漢朝屯田之制,被征役的人,有事作戰,無事種田。⑨里正:即里長。唐制百戶為一里,設里正一人,掌管戶籍賦役等事。裹頭:古時以皂羅三尺裹在頭上作頭巾,因出征人年幼,尚不能自理,故由里正代為裹頭。⑩武皇:漢武帝劉徹,歷史上以武功擴邊著稱。這里借以指代唐玄宗。(11)山東: 指華山以東廣大地域。漢家: 漢朝。這里指唐朝。(12)無東西:指莊稼種得散亂歪斜,不成行壟。(13)秦兵:指關中一帶原為秦地的士兵。(14)關西:指函谷關以西的廣大地域。(15)縣官:指朝庭。(16)信: 實在、誠然。惡: 不好。(17)比鄰:近鄰。(18)隨百草:指死無其所,與百草同腐。(19)青海頭: 青海邊。唐代時常在這里與土蕃作戰。
【詩大意】 兵車隆隆,戰馬蕭蕭,出征的兵士弓箭掛在腰。爺娘妻子扶老攜幼尾隨相送,煙塵迷漫湮沒了咸陽橋。親人們扯衣頓腳攔道痛哭,哭聲震耳直沖云霄。過路者詢問一個出征的人,回答說:接連不斷的按籍征兵。有的人15歲即去北邊黃河戍防,40歲仍去屯田征發西行。去時年幼里正幫助裹頭,回來已白了頭還去戍守邊疆。頻繁征戰邊地流血成海,皇帝仍一再發起拓邊戰爭。君不聞,華山以東二百個州縣,千村萬落田園荒蕪。縱使有健壯的婦女從事農耕,莊稼也種得歪歪斜斜不成壟畝,更何況秦地士兵吃苦耐戰,任意驅使簡直雞狗不如。老先生您雖詢問,我們當兵的有冤那敢申?再看今年冬,向關西派遣士卒仍未停止。朝廷又急迫索租,無人種田租稅又從何出?現在實在是生兒無用,還是生女的好。生女孩子還能嫁到近鄰,生兒只有出征當兵,棄尸荒原。君不見,青海的盡頭,從古至今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喊,天陰雨濕其聲尤其凄慘。
【賞析】 天寶以后,唐王朝對西北、西南少數民族的戰爭越來越頻繁,這不僅給邊疆少數民族帶來沉重災難,也給廣大中原地區人民帶來同樣的不幸。
據《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六記載:“天寶十載四月,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討南詔蠻,大敗于滬南。……士卒死者六萬人,仲通僅以身免。楊國忠掩其敗狀,仍敘其戰功。……制大募兩京及河南北兵以擊南詔。人聞云南多瘴癘,未戰,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應募。楊國忠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這段歷史記載,可當作這首詩的說明來讀;而這首詩則藝術地再現了這一社會現實。
詩歌從驀然而起的客觀描述開始,以重墨鋪染的雄渾筆法,如風至潮來,在讀者眼前突兀展現出一幅驚心動魄的巨幅征行送別圖:兵車隆隆,戰馬嘶鳴,一隊隊被抓來的百姓,換上戎裝,佩上弓箭,正開往前線。征夫的爺娘妻子亂紛紛地在隊伍中尋找、呼喊自己的親人,扯著親人的衣衫,捶胸頓足,邊叮嚀邊呼號。車馬揚塵,遮天蔽日,連橫跨渭水的咸陽橋都遮沒了。哭聲震天動地,在云際回蕩。“耶娘妻子走相送”,走,急行也。一個“走”字,又賦予了詩歌非常濃厚的感情色彩! 親人被突然抓兵,又急促出征,眷屬們奔走呼號,去作那一剎那的生離死別,何等倉促,何等悲憤!“牽衣頓足攔道哭”,一句之中連續四個動作,又把送行者那種眷戀、悲愴、憤恨、絕望的動作神態表現得細膩入微。詩人筆下,灰塵彌漫,車馬人流,令人目眩; 哭聲遍野,震耳欲聾! 這樣的描寫,給讀者以聽覺和視覺上的強烈感受,集中展現了成千上萬家庭妻離子散的悲劇,令人觸目驚心。
接著,從“道旁過者問行人”開始,詩人通過設問的方式,讓當事者,即被征發的士卒作了直接傾訴。“道旁過者”,即過路人,也就是杜甫自己。上面的凄慘場面,是詩人親眼所見;下面的悲切言辭,又是詩人親耳所聞,這就增強了詩的真實感。“點行頻”,是全篇的詩眼,它揭示出百姓妻離子散,萬民無辜犧牲,全國田畝荒蕪的根源。“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武皇”,是以漢喻唐,實指唐玄宗。杜甫如此大膽把矛頭指向當時的最高統治者,這是從心底迸發出來的激烈抗議,充分表達了詩人怒不可遏的悲憤心情。
詩人寫到這里,筆鋒陡轉,又開拓出一個令人觸目驚心的境界。詩人用 “君不聞”三字領起,以談話的口氣提醒讀者,把視線從流血成海的邊庭轉移到廣闊的內地。詩中的“漢家”,也是影射唐朝。華山以東的原田沃野千村萬落,變得人煙蕭條,田園荒廢,荊棘橫生,滿目凋殘。詩人馳騁想象,從眼前的聞見,聯想到全國的景象,從一點推及到普遍,兩相映照,不僅擴大了詩的表現容量,也加深了詩的表現深度。
從“長者雖有問”起,詩人又推進了一層,并忽然連用了幾個短促的五言句,不僅表達了戍卒們沉痛哀怨的心情,也表現出那種傾吐苦衷的急切情態。這樣通過當事人的口訴,又從抓兵、逼租兩個方面,揭示了窮兵黷武加給人民的雙重災難。
詩人接著發出 “生女好”,“生男惡”的慨嘆。重男輕女,是封建社會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但是由于連年戰爭,男子的大量死亡,在這一殘酷的社會現實下,人們卻一反常態,改變了這一社會心理。這個改變,反映出人們心靈上受到多么嚴重的摧殘啊! 最后,詩人用哀痛的筆調,描述了長期以來存在的悲慘現實: 青海邊的古戰場上,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陰風慘慘,鬼哭凄凄。寂冷陰森,令人不寒而栗。這里凄涼低沉的色調和開頭那種人聲鼎沸的氣氛;悲慘哀怨的鬼泣和開頭那種驚天動地的人哭,形成了強烈的對照。這些都是“開邊未已”所導致的惡果。至此,詩人那飽滿酣暢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唐王朝窮兵黷武的罪惡也被揭露得淋漓盡致。
這首敘事名篇,無論是前一段的描寫敘述,還是后一段的代人敘言,詩人未評論一語,而是寓情于敘事之中,這樣就使詩人激切奔越、濃郁深沉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融匯了全詩的始終,詩人那種焦慮不安、嘆息腸熱的憂民形象也自然展現在了我們面前。
上一篇:《關雎》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匆匆》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