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劉學鍇
黃河遠上白云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涼州詞》是開元年間新興的樂章,唐人用這個曲調寫的歌詞,往往泛詠西北邊地的征戍生活和風光人情,不妨說就是西北邊塞之歌。
首句描繪出一幅壯闊遼遠的圖畫:西向極目,黃河象一條金色的飄帶,往源頭方向蜿蜒延伸,逐漸溶入天際的白云。這幅帶有想象成分的富于靜態美的畫面,不僅顯示了黃河的源遠流長,而且展現出西北高原的廣袤無際。這正是戍邊將士生活的大環境。次句便將筆墨集中到他們戍守的孤城上來。一片,即一座。“一片孤城”與“萬仞山”相映襯,既突出了城之“孤”,也顯示出它在軍事上的重要地位。這座以千里高原、萬仞高山作為大小背景的孤城,所喚起的便不單是孤寂荒涼,而且有一種堅定地扼守孤城的崇高責任感。
三四兩句便進而抒寫在這種環境中將士的感情。楊柳,雙關笛曲《折楊柳》和作為春色標志的楊柳。塞外荒寒,春風不度,楊柳不生,征人吹羌笛以寄哀愁,原很自然。但詩人卻說“何須怨”。這個強調意味很重的詞語,最宜仔細玩味。它仿佛是說,春風不度玉門關乃是西北邊地的特點,怨亦無用;又好象是說,春風不度的西北邊塞誠然荒寒,卻有另一番壯美,那又何必怨其無春色呢?這兩方面的感情矛盾地統一于“何須怨”當中,而后一方面則是更加內在和本質的。它透露出唐王朝國力強盛、國威遠揚時期一種新的征戍心理和審美情趣。在此之前,人們往往只看到邊塞的荒寒而未領略其壯美。只有當繁榮昌盛的時代孕育出一代有健全心魄的詩人,當荒寒闊遠的自然界與他們勤勞國事的實踐聯系在一起時,它的壯美才被深刻感受并成功地加以表現,成為戍邊將士崇高壯美精神境界的有力襯托。盛唐詩人不但把荒寒的邊塞詩化了,而且把戰爭和犧牲也詩化了。試比較“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和“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口吻神情多么相像!承認荒寒,勇敢地面對荒寒,并領略與荒寒共生的西北邊塞特有的壯美,這就是王之渙《涼州詞》給人的實際感受。
上一篇:錢仲聯《馮將軍歌》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沈玉成《涼州詞》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