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肩吾
皎潔西樓月未斜,笛聲寥亮入東家。
卻令燈下裁衣婦,誤剪同心一片花。
“皎潔西樓月未斜”,從“皎潔”知正當月圓;從“未斜”,知月懸中天,約近午夜,萬籟俱寂了。可是恰在此時,嘹亮的笛聲從西樓傳入了東鄰人家。下面展開一幅生動的畫圖——
“卻令燈下裁衣婦,誤剪同心一片花”。原來東鄰的婦女正在裁衣,她想剪成同心花,一聞笛聲,便剪錯(壞)了!古時常用錦帶制成菱形連環(huán)回心結(jié),象征恩愛。梁武帝《有所思》:“腰中雙綺帶,夢為同心結(jié)”。劉禹錫《楊柳枝》:“如今綰作同心結(jié),將贈行人知不知。”《西廂記》寫張生傳書鶯鶯:“不移時,把花箋錦字,疊作個同心方勝兒。”這里剪成同心之花,也是用以表示恩愛。
此詩前二句動,后二句靜;后者的靜則是由前者的動產(chǎn)生的。也許笛聲仍嘹亮入耳,不過卻使人覺得此刻東家是一片闃寂了。寥亮,亦作憀亮。聲音清徹響亮。向秀《思舊賦序》:“鄰人有吹笛者,發(fā)聲寥亮。”今多作嘹喨或嘹亮。劉孝綽《三日侍華光殿曲水宴》:“妍歌已嘹亮,妙舞復(fù)紆余”。黃宗羲《雁來紅賦》:“嘹亮兮聲滿長空,參差兮景留古渡。”用嘹亮來形容笛聲,可知并非哀怨之音。而裁衣婦之“誤剪”,看來是聞聲牽情,觸動了她記憶中的某一往事,撥起了她暫時寧靜的心弦。而同心花不過是表示兒女之情吧。
此詩妙在含蓄,令人尋味不盡。笛聲為何對她有那么大的感發(fā)力,一點消息也未透出。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云:“此詩言東家婦聞笛而生念遠戍之情,遂誤剪同心之花。設(shè)想甚工,閨怨詩之別開生面者。”但鄙意以為讀者不妨展開各自想象的彩翼,來填補這片“空白”,豈不比并無根據(jù)地確認“念遠戍之情”,更具韻味!“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梅花落》的笛聲和個人情感融而為一,得蘊藉之神。“何處江村有笛聲,聲聲盡是迎郎曲”(薛濤《題竹郎廟》)。笛聲悠悠,人們并沒有忘記對這位住在深山古木、遁水河畔的夜郎王!情匿于內(nèi),詩意深沉。“更吹笛里關(guān)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一)。久戍思家,心馳萬里,一下縮短了空間的距離,至于“金閨”是否指朝廷,卻無關(guān)緊要了。這些聞笛聲而生感的詩,春蘭秋菊,各具其美;而像《夜笛詞》這首詩,也大可不必坐實意念所向,還是讓讀者去“意會”,發(fā)揮各人的“再創(chuàng)造”為好。
上一篇:劉叉《姚秀才愛予小劍因贈》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施肩吾《江南織綾詞》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