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宋濂·閱江樓記
金陵為帝王之州【1】。自六朝迄于南唐, 類皆偏據(jù)一方, 無以應山川之王氣。逮我皇帝, 定鼎于茲【2】, 始足以當之。由是聲教所暨, 罔間朔南【3】;存神穆清【4】, 與天同體; 雖一豫一游, 亦可為天下后世法。京城之西北, 有獅子山, 自盧龍蜿蜒而來;長江如虹貫, 蟠繞其下。上以其地雄勝, 詔建樓于巔, 與民同游觀之樂, 遂錫嘉名為“閱江”云。
登覽之頃, 萬象森列; 千載之秘, 一旦軒露【5】; 豈非天造地設, 以俟夫一統(tǒng)之君, 而開千萬世之偉觀者歟? 當風日清美, 法駕幸臨, 升其崇椒 【6】, 憑闌遙瞻, 必悠然而動遐思: 江漢之朝宗 【7】, 諸侯之述職, 城池之高深, 關(guān)厄之嚴固, 必曰:“此朕櫛風沐雨, 戰(zhàn)勝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廣,益思有以保之。見波濤之浩蕩, 風帆之上下, 番舶接跡而來庭, 蠻琛聯(lián)肩而入貢【8】, 必曰:“此朕德綏威服, 覃及內(nèi)外之所及也【9】。四陲之遠, 益思有以柔之。見兩岸之間, 四郊之上, 耕人有炙膚皸足之煩【10】, 農(nóng)女有捋桑行馌之勤【11】, 必曰:“此朕拔諸水火, 而登于衽席者也【12】?!比f方之民, 益思有以安之。觸類而思, 不一而足。臣知斯樓之建, 皇上所以發(fā)舒精神, 因物興感, 無不寓其致治之思, 奚止閱夫長江而已哉! 彼臨春、結(jié)綺, 非不華矣; 齊云、落星【13】, 非不高矣; 不過樂管弦之淫響, 藏燕、趙之艷姬, 不旋踵間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為何說也?
雖然,長江發(fā)源岷山,委蛇七千余里而入海, 白涌碧翻;六朝之時,往往倚之為天塹【14】。今則南北一家,視為安流,無所事乎戰(zhàn)爭矣。然則果誰之力歟?逢掖之士【15】,有登斯樓而閱斯江者,當思圣德如天,蕩蕩難名,與神禹疏鑿之功,同一罔極;忠君報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興耶?
臣不敏, 奉旨撰記。欲上推宵旰圖治之功者【16】,勒諸貞珉【17】。他若留連光景之辭,皆略而不陳,懼褻也。
【注釋】
【1】金陵:今江蘇南京市。明太祖朱元璋在這里建都。州:這里作“地方”、“居所”解。
【2】定鼎:定都。傳說夏禹鑄了九只鼎,象征九州。王都設在那里,鼎就置在那里,它是作為傳國的重器而存在的。因此后世稱定都為定鼎。
【3】罔(wang)間:不分。罔:無。朔、南:北方和南方。
【4】穆清:《詩·大雅·烝民》“穆如清風”,穆:美的意思,指陶冶人的性情,像清和的風化育萬物。
【5】軒露:開暢顯露。
【6】椒:山頂。
【7】朝宗:《周禮·春官·大宗伯》:“春見曰朝,夏見曰宗?!北局钢T侯朝見天子,這里借指百川流入大海。
【8】蠻:古代對南方各族含有輕侮的泛稱。琛(chen):珍寶。
【9】覃(tan)及:廣布。
【10】炙(zhi):烤。皸(jun):手腳凍裂。
【11】捋(luo)桑:用手采摘桑葉。行馌(ye):給在田地上耕種的人送飯。
【12】衽(ren)席:床上的席子。這里借指太平日子。
【13】臨春、結(jié)綺、齊云、落星:皆古代樓閣名。
【14】天塹(qian):天然的壕溝,這里指長江。
【15】逢掖(ye):袖子寬大的衣服。
【16】宵旰(gan):宵衣旰食的略語。意思是天不亮就穿衣起身,天晚了才吃飯。
【17】 勒諸貞珉 (min): 似玉的碑石, 勒諸貞珉意即刻在碑石上。
【賞析】
作者宋濂在明代曾出仕, 本文是奉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旨意而寫的一篇景物記。這篇景物記不同于一般的景物記, 它寓矛盾于敘事描寫之中,表現(xiàn)了作者對現(xiàn)實生活的關(guān)切之情。
第一自然段寫閱江樓的來歷。閱江樓建于鐘山之上。鐘山山勢挺拔險峻, 風光秀麗。三國時諸葛亮見其山勢, 嘆曰:“鐘山龍蟠, 石頭 (金陵亦稱石頭城,) 虎踞, 此帝王之宅?!蔽恼麻_篇即云:“金陵為帝王之州”。高屋建瓴, 總領(lǐng)全文。雖為帝王之都, 但從六朝到南唐, 都偏安于一方, 沒有一統(tǒng)天下, 此為一抑, 而“逮我皇帝, 定鼎于茲,始足以當之?!贝藶橐粨P, 一抑一揚, 褒揚了朱元璋順乎歷史潮流, 建功立業(yè)的歷史功績。明代皇帝不僅在這里建都, 而且要實行教化, 因而自然地引出建樓。這里雖不免有溢美之詞, 但卻表現(xiàn)了開國之君威加海內(nèi)的英雄氣概。明代文學家楊慎在 《升庵詩話》中講:“書生作文, 務強此而弱彼, 謂文尊題。”這種欲揚先抑, 以進為退的手法, 為下面自然景色的描繪進行了鋪墊。下面寫建樓的地點,“盧龍蜿蜒而來,”寫此地的雄偉,“長江如虹貫”寫此地的秀麗。作者著意提盧龍山, 因朱元璋曾在這里打過勝仗, 自然“有無限感慨淋漓處”。這種物我交融, 情景契合的表現(xiàn)手法, 可以將作者的情感巧妙地傳達給讀者。
第二段敘述作者登樓的所見所感, 這是文章的重心所在。首句云:“登覽之頃, 萬象森列; 千載之秘, 一旦軒露”起得突兀有力, 有概括性, 使人頓覺豁然開朗, 為后文制造了回旋舒展的余地。接著寫開國之君憑欄遙瞻的悠然遐思, 以“見”字領(lǐng)起, 引出三個排比句; 先寫近觀, 看到江漢的水流人大海, 諸侯忠于職守, 國防非常鞏固; 再寫遠觀: 看到長江的波濤浩浩蕩蕩, 風帆上下往來, 海外來朝見, 邊境來賓服, 后寫四周: 見長江兩岸, 種田的人有烈日薰烤, 農(nóng)家婦女有采桑送飯的辛勞??梢娮髡邔懢笆怯许樞颍?有層次的。作者以江水為線索, 先寫國防的鞏固, 再寫盛世的繁榮, 后寫百姓的勞作。如果就此打住, 文章還只停留于寫實, 只是筆墨經(jīng)濟, 繁簡適度, 很有章法而已。但是, 作者要“蓄意”, 意即立言之本也。因而筆峰一轉(zhuǎn), 馳騁想象, 由敘而議, 見江山之鞏固, 皇帝必想到江山來之不易, 因而想法保全它; 見國事之繁盛, 皇帝必想到自己的威望,因而不負眾望, 設法去安定它; 見農(nóng)民之辛勞, 必想到救民于水火之中的功績, 因而想法安定他。這里筆筆在歌頌皇帝的功勞, 筆筆又在為開國之君敲起警鐘, 既暗寓諷諫之意, 又抒發(fā)出作者的胸臆。表達了作者致主澤民的思想。文章由當今過渡到歷史。臨春、結(jié)綺兩樓, 為南朝陳后主所建,落星為三國時吳大帝建,齊云閣在蘇州,為唐恭王所建。但現(xiàn)在都已經(jīng)國亡樓毀了。唐著名詩人杜牧曾用堪稱為“絕唱”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表現(xiàn)出對南朝的無限感慨,作者以“臣不知其為何說也?”一句反問,表現(xiàn)其對國事懷抱隱憂的心境。含蓄而耐人尋味。前為今,后為古,前為正,后為反,一今一古,一反一正,借古警世,言短意長.
第三段歌頌了明開國之君朱元璋統(tǒng)一南北的功績。首句起,把浩蕩壯美的長江描繪得淋漓盡致:“委蛇七千余里而入?!?,是寫意式的粗線條勾勒,“白涌碧翻”是工筆式的細致刻畫,過去“倚之為天塹”,如今“視為安流”。由長江的不同作用引出一反問句,頌揚了朱元璋的歷史功勛。然后寫“登斯樓而閱斯江者”的感慨,又用一反問句,增加了語勢的力量。
第四段說明寫此文的宗旨。
這篇散文小題大做,把敘事、議論和抒情緊密地結(jié)合起來。文章可以“大處著眼,小處落墨”。大題小作,也可以“拳石之微,態(tài)具五岳”。如這篇文章記敘一個樓閣,并沒有一般地寫樓臺亭閣的建筑,“他若留連光景之辭,皆略而不陳?!倍强蹨省伴喗瓨恰钡摹敖弊郑浴敖弊譃榫€索,合理推論,層層生發(fā),展開議論,表現(xiàn)了作者對世道國運的關(guān)心,融進了豐富的內(nèi)涵。
文章借記事、抒情而議論,議論的核心是希望政通人和,國富民強。如果直接寫,就容易離題,也很難使人接受.清人劉熙載在《藝概》中說:“作短篇之法,不外婉而成章。”婉,轉(zhuǎn)也。作者合理想象開國之君登高憑眺的所思所感,然后把自己對國家社稷的關(guān)切之情巧妙地融于其中,順水推舟, 自然入理。因而這篇“奉旨撰記”雖不免有歌功頌德的內(nèi)容,但“因物興感,無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止閱夫長江而已哉!”這正是作者本文寓意所在.宋濂少時貧寒,曾有過“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shù)尺,足膚皸裂而不知”的艱苦求學經(jīng)歷,又跟著朱元璋經(jīng)過腥風血雨的亂世,今逢國家一統(tǒng),自然有無限感慨,因而鮮明的政治傾向溢于言表。
文章駢散兼行,用詞典雅,錯落有致。例如:“登覽之頃,萬象森列;千載之秘,一旦軒露?!边x用四個四字句。然后“豈非天造地設,以俟夫一統(tǒng)之君,而開千萬世之偉觀者歟?”是散行句。又緊跟著“當風日清美、法駕幸臨,升其崇椒,憑闌遙瞻”四個四字句。再有“見江漢之朝宗,諸侯之述職,城池之高深,關(guān)厄之嚴固?!睘槲遄峙疟染??!案擞兄四w皸足之煩,農(nóng)女有捋桑行馌之勤?!睘榫抛峙疟染?。這樣疾緩有致,鏗鏘有聲,具有音節(jié)節(jié)奏美。再有就是作者就事生發(fā),層層推演,運用反問句而明理,增加了文章的氣勢。
元末宋濂曾寫《游鐘山記》,那篇山水游記帶有“放懷山水窟,老死煙霞中”的感傷, 而這篇則一掃哀思之風, 充滿開國之盛的感慨和豪氣了。
上一篇:《古文觀止·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魏晉南北朝文·李密·陳情表》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