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戰國策·魯仲連義不帝秦
秦圍趙之邯鄲,魏安釐王使將軍晉鄙救趙①。畏秦,止于蕩陰②,不進。
魏王使客將軍辛垣衍間入邯鄲,因平原君謂趙王曰③: “秦所以急圍趙者,前與齊閔王爭強為帝④,已而復歸帝,以齊故。今齊閔王益弱⑤,方今唯秦雄天下,此非必貪邯鄲,其意欲求為帝。趙誠發使尊秦昭王為帝,秦必喜,罷兵去。” 平原君猶豫未有所決。
此時魯仲連適游趙⑥,會秦圍趙,聞魏將欲令趙尊秦為帝,乃見平原君曰: “事將奈何矣?” 平原君曰: “勝也何敢言事! 百萬之眾折于外,今又內圍邯鄲而不去⑦。魏王使客將軍辛垣衍令趙帝秦。今其人在是,勝也何敢言事!”魯連曰⑧: “始吾以君為天下之賢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賢公子也。梁客辛垣衍安在⑨?吾請為君責而歸之。”平原君曰: “勝請為召而見之于先生。”
平原君遂見辛垣衍曰: “東國有魯連先生⑩,其人在此,勝請為紹介而見之于將軍。” 辛垣衍曰: “吾聞魯連先生,齊國之高士也。衍,人臣也,使事有職,吾不愿見魯連先生也。”平原君曰: “勝已泄之矣。” 辛垣衍許諾。
魯連見辛垣衍而無言。辛垣衍曰: “吾視居此圍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吾視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曷為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也?”魯連曰: “世以鮑焦無從容而死者(11),皆非也。今眾人不知,則為一身。彼秦,棄禮義、上首功之國也(12)。權使其士,虜使其民,彼則肆然而為帝,過而遂正于天下(13)。則連有赴東海而死耳,吾不忍為之民也! 所為見將軍者,欲以助趙也。”辛垣衍曰: “先生助之奈何?”魯連曰: “吾將使梁及燕助之,齊、楚固助之矣。”辛垣衍曰: “燕則吾請以從矣。若乃梁,則吾乃梁人也,先生惡能使梁助之矣?”魯連曰: “梁未睹秦稱帝之害故也,使梁睹秦稱帝之害,則必助趙矣。” 辛垣衍曰: “秦稱帝之害將奈何?” 魯仲連曰: “昔齊威王嘗為仁義矣,率天下諸侯而朝周。周貧且微,諸侯莫朝,而齊獨朝之。居歲馀,周烈王崩(14),諸侯皆吊,齊后往。周怒,赴于齊曰:‘天崩地坼,天子下席(15)。東藩之臣田嬰齊后至,則斮之(16)。’威王勃然怒曰: ‘叱嗟! 而母,婢也!’ 卒為天下笑。故生則朝周,死則叱之,誠不忍其求也。彼天子固然,其無足怪。”
辛垣衍曰: “先生獨未見夫仆乎? 十人而從一人者,寧力不勝、智不若耶?畏之也。”魯仲連曰: “然。梁之比于秦,若仆邪?”辛垣衍曰: “然。” 魯仲連曰: “然則吾將使秦王烹醢梁王(17)。”辛垣衍怏然不說,曰: “嘻! 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 先生又惡能使秦王烹醢梁王?”魯仲連曰: “固也。待吾言之: 昔者,鬼侯、鄂侯、文王(18),紂之三公也。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于紂。紂以為惡,醢鬼侯。鄂侯爭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19)。文王聞之,喟然而嘆,故拘之于牖里之庫百日(20),而欲令之死。曷為與人俱稱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
“齊閔王將之魯,夷維子執策而從(21),謂魯人曰: ‘子將何以待吾君?’ 魯人曰: ‘吾將以十太牢待子之君(22)。’ 夷維子曰: ‘子安取禮而來待吾君?彼吾君者,天子也。天子巡狩,諸侯避舍,納筦鍵,攝衽抱幾(23),視膳于堂下,天子已食,退而聽朝也。’ 魯人投其籥(24),不果納,不得入于魯。將之薛,假涂于鄒(25)。當是時,鄒君死,閔王欲入吊。夷維子謂鄒之孤曰: ‘天子吊,主人必將倍殯柩(26),設北面于南方,然后天子南面吊也。’ 鄒之群臣曰: ‘必若此,吾將伏劍而死。’ 故不敢入于鄒。鄒、魯之臣,生則不得事養,死則不得飯含(27),然且欲行天子之禮于鄒、魯之臣,不果納。今秦萬乘之國,梁亦萬乘之國,俱據萬乘之國,交有稱王之名。睹其一戰而勝,欲從而帝之,是使三晉之大臣(28),不如鄒、魯之仆妾也。
“且秦無已而帝,則且變易諸侯之大臣,彼將奪其所謂不肖,而予其所謂賢; 奪其所憎,而予其所愛; 彼又將使其子女讒妾,為諸侯妃姬,處梁之宮,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29)?而將軍又何以得故寵乎?”
于是,辛垣衍起,再拜,謝曰: “始以先生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生為天下之士也! 吾請去,不敢復言帝秦。”
秦將聞之,為卻軍五十里。適會公子無忌奪晉鄙軍(30),以救趙擊秦,秦軍引而去。
于是平原君欲封魯仲連。魯仲連辭讓者三,終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為魯連壽。魯連笑曰: “所貴于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賈之人也,仲連不忍為也。”遂辭平原君而去,終身不復見。
【注釋】 ①邯鄲: 趙國都城,在今河北省邯鄲市。魏安釐王: 魏國國君。晉鄙: 魏國大將。②蕩陰: 地名,今河南湯陰,是趙、魏兩國交界處。③客將軍: 非魏國籍的將軍。辛垣衍: 魏國將軍,復姓辛垣,名衍。間入: 潛入。平原君: 趙國公子趙勝,封平原君,任趙相。與魏國信陵君、齊國孟嘗君、楚國春申君,合稱戰國四公子,趙王: 趙孝成王。此事發生在趙孝成王八年 (前258)。④齊閔王: 齊宣王子,齊國君主。閔通 “湣”。公元前288年,齊湣王與秦昭王同時稱帝。⑤ “今齊閔王益弱” 句應理解為 “今齊比閔王時益弱”。因齊閔王時已死二十余年。⑥魯仲連: 齊國高士。⑦勝: 平原君趙勝自稱。“百萬”句: 指秦趙長平之戰。趙孝成王六年 (前260),秦將白起大破趙兵于長平 (今山西高平縣西北),坑殺趙降卒四十萬,“百萬”是夸大之數。⑧魯連: 即魯仲連。⑨梁: 即魏國。魏惠王于公元前362年遷都大梁,故魏又稱梁。⑩東國: 東方齊國。(11)鮑焦: 春秋時隱士,不滿現實而抱樹餓死。無從容: 不夠從容,即心地偏狹,指人們對鮑焦的誤解。(12)上首功: 上通 “尚”,崇尚斬首之功,即好戰。(13)“過而”句: 甚至想統治天下。過,甚至。(14)周烈王: 名喜,在位七年,死于公元前369年。(15)赴: 同 “訃”,報喪。天崩地坼(che): 天垮地裂,指周烈王死。天子下席: 天子指周烈王之子周安王。下席,走下坐席,睡在草席上守孝。(16)東藩: 東方的屬國,齊國。田嬰齊: 齊威王。斮(zhuo): 殺,斬。(17)烹醢 (hai): 烹,煮殺。醢,斬成肉醬。(18)鬼侯、鄂侯、文王: 商紂王時的三個諸侯。鬼侯,《史記》作九侯,封地在今河南臨漳縣境。鄂侯,封地在今山西中陽縣境。文王,即周文王,封地在今陜西鄠縣一帶。(19)脯 (fu): 酷刑,把人殺死后,做成肉干。(20)牖(you)里: 也作羑里,地名,在今河南湯陰北。庫: 監牢。(21)夷維子: 齊湣王的臣。(22)太牢: 祭祀時用牛、羊、豬各一作祭品,此指最高禮儀。(23)納筦鍵: 指把管理權上交天子。納,交納,上交。筦鍵,鎖鑰,類似現在的鑰匙。攝衽抱幾: 提起衣襟,捧著幾案。(24)籥(yue): 同 “鑰”。(25)假涂: 借道。涂同 “途”。(26)鄒之孤: 鄒國的新君,因喪父,故稱孤。倍: 同 “背”,換個相反方向。古代以坐北朝南為正位,國君的靈柩放在北面。天子來吊,也要按坐北朝南的正位,故須將靈柩移動,坐南朝北,天子才能向南而吊。(27)飯含: 古時殯禮,人死后,將米粒和珠玉放在死者口中。(28)三晉: 指韓、趙、魏三國,是從春秋時晉國分裂出來的。(29)無已: 無人阻止。讒妾: 指善于進讒言,嫉賢妒能的妾婦。晏然: 安適地。(30)無忌: 安釐王異母弟,封號信陵君,他托魏王的愛姬如姬盜兵符,假傳魏王命令,奪得晉鄙兵權,帶兵擊退秦軍,救了趙國。
【譯文】 秦軍包圍了趙國的首都邯鄲,魏安釐王派將軍晉鄙帶兵去救趙國。因為畏懼秦國,兵停蕩陰,不再前進。
魏王又派客將軍辛垣衍潛入邯鄲,通過平原君去對趙王說: “秦國急于圍趙,是因為以前曾同齊湣王爭強稱帝,不久卻取消了帝號,是因為齊潘王放棄了帝號。現在齊國比湣王時更弱了,只有秦國稱雄天下。他們這次并不是貪占邯鄲,意圖是想你們尊他為帝。趙國如果派遣使臣尊秦昭王為帝,秦國必定高興,撤兵歸去。” 趙相平原君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
這時,魯仲連恰好到趙國,遇上秦國攻趙國,又聽說魏國將讓趙國尊秦昭王為帝,于是去見平原君,說: “事情將怎么辦呢?” 平原君說: “我哪里敢談國事! 百萬大兵戰敗于外,現在秦軍又內圍邯鄲而不撤兵。魏王派將軍辛垣衍來叫趙國尊秦為帝。現在辛垣衍還在這里,我哪敢談論國事!” 魯仲連說: “我本來以為你是天下的賢公子,現在我才知道你并不是天下的賢公子。魏國來的辛垣衍在哪里? 我替你去責備他,叫他回去!” 平原君說: “我去請他來見先生。”
于是,平原君去見辛垣衍,說: “齊國有位魯仲連先生,他在這里,讓我介紹他來見將軍。” 辛垣衍說: “我聽說過魯仲連先生,是齊國的高士。我是人臣,到趙國來有公事在身,我不想見魯仲連先生。” 平原君說: “我已把你來這里的消息泄露給他了。” 辛垣衍才同意。
魯仲連見到辛垣衍,卻不說話。辛垣衍說: “我看在這被圍的邯鄲城中的人,都是有求于平原君的。現在,我看先生的神情容貌,不是有求于平原君的人,先生為什么久居這被圍城中而不去呢?” 魯仲連說: “世人認為隱士鮑焦是心地狹隘而自殺,是錯了! 現在大家不知道他死的意義,還以為是為他自己。秦是個舍棄禮義,崇尚武功的國家,用權力去驅使他的士人,把百姓當奴隸一般使喚,還想肆無忌憚的稱帝,進而統治天下。果真這樣,我魯仲連寧愿投東海而死,也不愿做他的百姓。所以,我沒有離開趙國,而來見將軍,是想幫助趙國,這也是不被人理解的。” 辛垣衍說: “先生怎樣幫助趙國呢?” 魯仲連說:“我準備讓梁 (魏) 和燕幫助趙國,齊和楚本已幫助趙國了。” 辛垣衍說: “燕國,我相信你的游說。至于梁 (魏),我就是梁 (魏) 人,先生怎能使梁 (魏)幫助趙國呢?” 魯仲連說: “是梁 (魏) 未看清秦稱帝的害處之故,如果讓梁(魏) 看清秦稱帝的害處,他必定要幫助趙國。” 辛垣衍說: “秦國稱帝的害處,是怎樣的呢?”魯仲連說: “從前齊威王曾講究仁義,帶領天下諸侯去朝拜周天子。周貧窮弱小,諸侯都不肯去朝拜,只有齊國去朝拜了。過了一年多,周烈王死了,諸侯都去吊唁,齊國最后到。周天子大怒,訃告送到齊國,說: ‘天崩地裂,天子下座守孝,在靈堂下的草席之上。東方的藩臣田嬰齊后到,將他斬了!’ 齊威王聽后勃然大怒,說著: ‘呸! 你媽是個賤婦!’ 結果被天下人恥笑。所以,周天子在時去朝拜他,周天子死時就叱罵他,是實在不能容忍周天子的苛求啊! 天子本來就是這樣,沒什么可奇怪的。”
辛垣衍說: “先生沒有見過奴仆嗎? 十個人聽從一個人,難道是他們力量不夠、智慧不及嗎?是畏懼那個主人啊!” 魯仲連說: “那末梁 (魏) 與秦國,梁(魏)是仆人嗎?” 辛垣衍說: “是的。” 魯仲連說: “那末我將使秦王烹煮梁(魏) 王,剁成肉醬。” 辛垣衍不高興地說: “唉! 先生說得太過分了! 先生又怎能讓秦王烹煮梁 (魏) 王呢?” 魯仲連說: “自然能夠,聽我說吧! 從前,鬼侯、鄂侯、文王,是商紂王的三公大臣。鬼侯有個女兒長得很美,所以進獻給紂王。紂王以為丑,就把鬼侯剁成肉醬。鄂侯為此事爭辯得很厲害,紂王就殺了鄂侯,把他的肉做成肉干。文王聽說后,長聲嘆息,紂王就將文王關在牖里的牢里一百天,并想殺死他。為什么跟人家同樣稱君稱王,最后卻落到做肉干、肉醬的地步呢?
“齊湣王將到魯國去,夷維子手執馬鞭跟隨著,對魯國人說: ‘你們準備怎樣接待我國國君呢?’ 魯國人說: ‘我們用十條牛羊豬的三牲大禮款待你們的國君。’ 夷維子說: ‘你們這是按什么禮節來接待我國君呢? 我們國君是天子呀!天子出來巡視時,諸侯要讓王宮,避居別處,交出鎖和鑰匙,提起衣襟,捧著幾案,在堂下侍候天子進膳。天子飯畢,諸侯才退下聽朝。’ 魯國人聽了,閉關上鎖,不讓齊湣王入境。齊湣王不得不借道鄒國,準備到薛國去。那時鄒國君主死了,齊湣王要去吊喪。夷維子對鄒國的新君說: ‘天子吊喪,你們必須把靈柩由北面移向南面,然后天子朝南吊喪。’ 鄒國的群臣說: ‘一定要這樣,我們情愿伏劍而死!’ 所以齊湣王不敢進入鄒國。鄒、魯兩國的臣子們,君主生時不能侍候奉養,死后又不能按 ‘飯含’ 之禮辦理喪事,窮弱到這地步,但若要向齊湣王行天子之禮時,他們就會堅決反對。現在秦是擁有萬輛兵車的強國,梁(魏) 也是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同樣是兵強力壯的大國,又都有稱王的名分,看見秦國打一勝仗,就想順從秦國尊它為帝,這是使三晉的大臣不如鄒、魯弱國的仆人婢妾了!
“并且,秦由于無人阻止而稱帝,他必定要調換諸侯的大臣。他將換掉認為不好的人,安插上所謂 ‘賢能’ 的人; 撤掉所討厭的人,換上所寵信的人; 他還會使自己的女兒和善于挑撥是非的姬妾去做諸侯的后妃,住在梁 (魏) 國的王宮里,梁 (魏) 王能安然無事嗎?將軍你又怎么能保住原來受寵的地位呢?”
于是,辛垣衍站起來,一拜再拜,謝罪說: “我本來以為先生是平凡的人,今天我才知道先生是天下的賢士啊! 我立刻回去,再不敢說尊秦為帝的事了!”
秦國的將官聽說此事后,退兵五十里。恰好魏公子無忌 (信陵君) 奪了晉鄙的兵權,來援救趙國,攻擊秦軍,秦軍也就撤兵回去了。
于是,平原君要封魯仲連,魯仲連辭讓了三次,終不肯接受。平原君設酒筵款待他,大家飲得歡暢之時,平原君起身走到魯仲連面前,捧上千金重禮為魯仲連拜壽。魯仲連笑著說: “天下賢士所看重的是替別人排除禍患,消除危難、解決紛亂不索取絲毫報償。如果有所求取,那就是做生意的商人了,仲連不愿做這種人。” 于是,他辭別平原君,離開趙國,終身不再露面。
【鑒賞】 本文通過魯仲連與辛垣衍關于 “抗秦” 與 “帝秦” 的辯論和魯仲連不居功受賞的敘寫,生動地表現了魯仲連反強暴、反投降的正義立場和遠見卓識,以及“功成不受爵” 的高尚品質。
首先,文章一開始即擺出趙國的緊張形勢。一是強秦圍都城邯鄲,大兵壓境; 二是魏國援軍懼秦,止于蕩陰; 三是辛垣衍潛入趙國勸趙王降秦; 四是秦趙長平之戰中,趙損兵四十萬,君臣處于猶豫不決中。突現了趙國處境極端危險。
其次,寫魯仲連在這關鍵時刻出場,反對帝秦。他先批評了平原君在祖國危難之際無可奈何的懦弱行為,再寫他冷對“帝秦” 派的代表辛垣衍,表明自己抗秦助趙的決心,突現他臨危不懼,反對入侵、抗暴扶弱、不畏強權的正義者的形象。
再次,寫魯仲連針對辛垣衍恐秦、尊秦、帝秦的僥幸心理,與之五問五答的辯論,以史實和實例分析了 “秦稱帝之害”,闡明自己義不帝秦的主張和根據,說明梁 (魏) 既有亡國之險,就是辛垣衍也將失去受寵之既得利益。這就擊中了辛垣衍的要害,使他不得不誠服,放棄勸趙降秦的主張。突現了魯仲連通曉古今,富有遠見卓識,分析入理的政治家風采。
最后,寫趙國解圍后,魯仲連堅辭平原君的封贈,并袒露心跡: “所貴于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并終身隱遁,不再露面。展示了魯仲連不僅是一位“策士”,而且是“廉士”、“高士”的品性。正如《古文觀止》的編者所評: “至于辭封贈,揮千金,超然遠行,終身不見,正如祥麟威鳳,可以偶覿,而不可常親也。自是戰國第一人。”
全文語言簡練,敘事寫人,生動傳神。對比手法的運用,即魯仲連與平原君、辛垣衍,魯仲連與鮑焦,魯鄒兩國臣仆拒齊湣王稱帝與三晉大臣帝秦的對比,使文章曲折多姿,頓生波瀾。
上一篇:《古文·魯仲連義不帝秦》鑒賞
下一篇:《古文·鵩鳥賦》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