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
得西山后八日【1】,尋山口西北道二百步【2】,又得鈷鉧潭【3】。潭西二十五步, 當(dāng)湍而浚者, 為魚梁【4】。梁之上有丘焉【5】,生竹樹。其石之突怒偃蹇【6】,負(fù)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shù)【7】;其嵚然相累而下者【8】,若牛馬之飲于溪;其沖然角列而上者【9】,若熊羆之登于山【10】。
丘之小不能一畝【11】,可以籠而有之【12】。問其主, 曰:“唐氏之棄地,貨而不售?!眴柶鋬r, 曰:“止四百【13】?!庇鄳z而售之【14】。李深源、元克己時同游【15】,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16】,鏟刈穢草【17】,伐去惡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顯。由其中以望,則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鳥獸之遨游【18】,舉熙熙然回巧獻技【19】。以效茲丘之下【20】。枕席而臥,則清冷之狀與目謀【21】,瀯瀯之聲與耳謀【22】,悠然而虛者與神謀,【23】淵然而靜者與心謀【24】。不匝旬而得異地者二【25】,雖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26】以茲丘之勝, 致之灃、鎬、戶、杜【27】,則貴游之士爭買者【28】,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29】。今棄是州也,農(nóng)夫漁父過而陋之【30】;賈四百, 連歲不能售。而我與深源、克己獨喜得之, 是其果有遭乎【31】! 書于石, 所以賀茲丘之遭也【32】。
【注釋】
【1】 “得西山后八日”句: 據(jù)柳宗元的 《始得西山宴游記》, 得西山在唐憲宗元和四年 (809) 九月二十八日。得: 發(fā)現(xiàn)的意思。西山: 在永州城西五里, 今湖南省零陵縣境內(nèi)。
【2】 尋: 沿著。道: 在道路上走, 用如動詞。
【3】 鈷潭: 潭名。鈷, 熨斗。潭的形狀似熨斗, 故名。
【4】 “當(dāng)湍而浚者為魚梁”句: 正當(dāng)水深流急的地方是一道堰。湍: 指水流很急??#?指水很深。魚梁: 阻水的堰, 形似橋梁, 中間有洞, 將竹筍 (古時竹制捕魚器具) 放在洞口, 用來捕魚。
【5】 梁之上: 指魚梁的前方。
【6】 突怒: 指山石突起的樣子。偃蹇: 形容山石高仰似傲的姿態(tài)。
【7】 殆不可數(shù): 將不可能數(shù)盡, 形容其多。殆: 將近。
【8】 嵚然: 指石頭聳立的樣子。相累而下: 互相重疊又傾斜著向下延伸。
【9】 沖然: 指向前突進的樣子。角列而上: 象獸角似的排列由下而上。
【10】 羆: 熊類。
【11】 不能: 不滿。
【12】 籠而有之: 幾乎可以將其裝在籠子里。籠: 裝在籠子里, 用如動詞。
【13】 止四百:僅僅四百文。唐代貨幣單位多用“文”和“貫”。文中指的可能是文。
【14】 憐而售之: 因為愛惜此丘, 就買了它。售: 買的意思。
【15】 李深源、元克己: 都是與柳宗元同游的朋友。
【16】 更取器用: 指同游的人互相交換使用工具。器用: 工具, 如鋤、鏟之類。
【17】 刈: 割。
【18】 遨游: 自由自在地在天地間游蕩。
【19】 舉: 全, 都。熙熙然: 快樂的樣子?;厍色I技: 呈獻出各種巧技。
【20】 效: 呈獻。茲: 此。
【21】 清泠: 形容景色清涼。與目謀: 即與眼睛接觸, 映入目中。
【22】瀯瀯(ying):形容水輕輕流動的聲音。
【23】悠然:虛空的樣子。
【24】淵然:靜默的樣子。
【25】“不匝旬而得異地者二”句:不到十天就發(fā)現(xiàn)奇特的地方兩處。不匝旬:不滿十天,異地者二:指西山和小丘。
【26】噫:嘆詞。
【27】灃、鎬、戶、杜:都是地名。全在唐朝首都長安附近,為當(dāng)時豪門貴族居住地。灃:即灃邑,周文王的都城,在陜西省戶縣東。鎬:即鎬京,周武王的都城,在陜西省長安縣西南。戶:縣名,在今陜西省戶縣北。杜:即杜陵,在陜西省長安縣東南。
【28】貴游之士:即貴族子弟,愛好游玩的公子王孫。
【29】“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句:爭買者天天給賣者添加很多錢,可是愈發(fā)買不到手。指小丘在京畿之地會身價倍增。
【30】過而陋之:從這里過,看不起它。陋,本是形容詞,這里用如動詞,是“以……為陋”的意思。
【31】遭:名詞,際遇,運氣。
【32】遭:動詞,碰上了好運氣。
【賞析】
唐代大文學(xué)家柳宗元因參加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團,在永貞革新失敗后,被貶為永州司馬。永州,即現(xiàn)湖南省零陵縣,當(dāng)時為荒僻之地。柳宗元本負(fù)安邦濟世之志,有著俊杰廉悍的品格,貶黜南荒后,內(nèi)心里雖有著苦悶和消極的情緒,但其生活意志和斗爭精神并未泯滅。這一時期,作者“投跡山水之間”,搜奇覽勝,模山范水,寫下了素享盛譽的“永州八記”,既反復(fù)渲染和突出了永州西山的風(fēng)景之勝,也抒發(fā)了自己懷才不遇遭受貶黜的憂憤情緒。
“永州八記”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等八章文章。這組優(yōu)美的山水游記,既各自獨立成篇,又以時間為序排列,并以作者的游蹤為引線,前后貫通,互有關(guān)聯(lián),將永州西山及附近的八處景物點像穿珠似的連綴起來,形成一幅幅完整而又引人入勝的山水畫面,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本文介紹的是第三篇——《鈷鉧潭西小丘記》。這篇游記散文記敘了作者發(fā)現(xiàn)小丘、整治小丘的經(jīng)過,描寫了小丘及其周圍奇異清麗而充滿生機的景色,以及借小丘的“貨而不售”暗寓作者懷才見棄、淪落天涯的傷感和對當(dāng)時社會風(fēng)尚的剖析。
第一段寫作者發(fā)現(xiàn)小丘的經(jīng)過, 著意描繪小丘最吸引人的特點——山石的奇形異狀。從“得西山后八日”至“梁之上, 有丘焉, 生竹樹”為第一層次, 這幾句交代了鈷潭西小丘的地理位置、周圍環(huán)境和發(fā)現(xiàn)時間。卷首的起筆, 在結(jié)構(gòu)上有重要的鋪墊作用, 它十分自然地引起下文對小丘的生動描述。接下去, 為第二層次, 作者運用比擬的修辭手法, 描繪小丘之石: 那些傲然挺立, 背土而出, 爭著做出奇形怪狀的石頭,高而傾斜、互相堆積擁擠著向下伸展的猶如奔向山腳下的牛和馬在小溪邊飲水, 竟相排列由下而上向前突進著的仿佛群熊結(jié)隊正向山的頂峰攀登。在作者筆下,將石頭比喻成一個個從土里往外鉆的動物, 又用牛、馬、熊分別形容下趨和上挺的兩種石頭, 賦它們以生命, 寫景狀物妙傳造化, 生動逼真, 宛然在目, 對小丘的描寫剔抉入微, 的確給人身臨其境, 清新醒目之感。
第二段寫小丘長期被棄“貨而不售”的命運和作者“憐而售之”及整治小丘的經(jīng)過, 并抒發(fā)了與小丘相得相樂的情趣?!扒鹬〔荒芤划€”到“皆大喜, 出自意外”幾句, 似乎僅僅是對作者購買小丘經(jīng)過及得遇小丘“暫得一笑”的敘寫, 其實不然, 在這平淡的文字中, 深深地蘊寄著作者悲憤痛苦的思想感情。這里, 作者以“唐代之棄地”自比, 渴望能象小丘那樣遇到知音, 東山再起, 重新獲得起用。接著,“嘉木立, 美竹露, 奇石顯。由其中以望, 則山之高, 云之浮, 溪之流, 鳥獸之遨游, 舉熙熙然回巧獻技, 以效茲丘之下”, 寫作者站在經(jīng)過剪芟修整的小丘上眺望周圍的自然景物,風(fēng)云、山水、草土、蟲魚、鳥獸全都顯出和樂的樣子, 象雜技歌舞演員那樣輪番地呈現(xiàn)巧技, 愈發(fā)顯得美不勝收, 嫵媚有致。緊接著, 作者連用四個“與謀”造成排比句, 層次分明地寫出山水清冷虛靜, 令人心曠神怡的愉悅。清涼的景色映入眼簾, 潺潺的水聲傳入耳鼓, 悠遠虛空的境界融入我的神思, 深沉幽靜的氣氛沁入心靈。這里, 作者的生花妙筆將景物全部人格化了, 仿佛大自然與人的耳目心神親切接談, 秀麗的山水才是人的真正知音, 同時, 也抒發(fā)了作者飽覽自然景色時, 襟胸開闊, 寵辱皆忘, 耳目為之一新, 精神為之一振, 幾乎達到了“與萬化冥合”境界的特殊感受。
第三段寫作者對小丘長期“貨而不售”命運的概嘆, 并祝賀小丘得遇識者。“價四百, 連歲不能售”的小丘, 若在京畿之地“爭買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可遺棄在窮鄉(xiāng)僻壤則“農(nóng)夫漁父過而陋之”, 充分地揭示出只要小丘處于合理的空間、地理位置, 就能顯現(xiàn)其存在的價值, 含蓄地表達出作者被貶幽荒、不遇知者而遭到埋沒、冷落的憤懣情緒。小丘還能為作者和他的朋友“憐而售之”, 經(jīng)過修整改造使之恢復(fù)了本來面貌, 顯現(xiàn)出蓬勃的生機和存在的價值。而作者呢? 誰來信任、擢拔, 重新起用他呢?! 從中, 可以窺見到作者做為封建統(tǒng)治階級革新家對封建王朝的拳拳之忠, 渴望東山再起、重振朝綱, 終成大業(yè)的魄力和決心。小丘還能為作者一行所識,“是其果有遭乎”!柳宗元在困頓遭厄中,仍然期冀能遇到小丘那樣的好運氣。
在寫作上,《鈷鉧潭西小丘記》長于寫景,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王夫之說過:“煙云泉石……,寓意則靈”。此言不虛。在這篇游記散文中。作者善于運用比擬的修辭手法,將小丘予以動態(tài)化,賦予生命力,使其有血肉,有靈魂,有個性。使小丘顯得栩栩如生,生動傳神,富有感染力;描繪小丘周圍的景物,如風(fēng)云、山水、草土、蟲魚、鳥獸,只略加點染,就使讀者感到美景如畫,神趣盎然,給人以身臨其境,宛若在目之感,巧妙地再現(xiàn)了大自然的遼闊深遠和作者內(nèi)心的縷縷思緒。在這里,作者即景會心,主觀的情感和客觀的景契合無間,從而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境界,既寓了“意”,又妙合自然。
在語言上,樸素自然,描寫事物生動逼真。例如:用“若牛馬之飲于溪,”“若熊羆之登于山”形容下趨和上挺的兩種石頭的形狀,比喻得新穎獨特,自然生動。文中沒有艱深的詞語,不用冷僻的典故,語言清新流暢,加上三言、四言短語的連用,使文章抑揚頓挫,節(jié)奏明顯,具有濃醇的音樂美感,增強了文章的表現(xiàn)力。
上一篇:《古文觀止·王猷定·錢烈女墓志銘》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宋濂·閱江樓記》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