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魯仲連義不帝秦
《戰國策》
秦圍趙之邯鄲(1),魏安釐王使將軍晉鄙救趙(2),畏秦,止于蕩陰(3),不進。
魏王使客將軍辛垣衍(4),間入邯鄲(5),因平原君謂趙王曰(6): “秦所以急圍趙者: 前與齊湣王爭強為帝(7),已而復歸帝(8),以齊故(9); 今齊湣王已益弱(10),方今惟秦雄天下,此非必貪邯鄲,其意欲求為帝。趙誠發使尊秦昭王為帝(11),秦必喜,罷兵去。”平原君猶豫未有所決。
此時魯仲連適游趙,會秦圍趙(12),聞魏將欲令趙尊秦為帝,乃見平原君曰: “事將奈何矣?”平原君曰: “勝也何敢言事(13)! 百萬之眾折于外(14),今又內圍邯鄲而不能去(15)。魏王使客將軍辛垣衍令趙帝秦,今其人在是。勝也何敢言事! ”魯連曰: “始吾以君為天下之賢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賢公子也。梁客辛垣衍安在? 吾請為君責而歸之(16)。” 平原君曰:“勝請召而見之于先生。”
平原君遂見辛垣衍曰: “東國有魯連先生(17),其人在此,勝請為紹介而見之于將軍。”辛垣衍曰: “吾聞魯連先生,齊國之高士也(18)。衍,人臣也,使事有職(19),吾不愿見魯連先生也。”平原君曰: “勝已泄之矣(20)。” 辛垣衍許諾。
魯連見辛垣衍而無言。辛垣衍曰: “吾視居此圍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 今吾視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曷為久居若圍城之中而不去也(21)?”魯連曰:“世以鮑焦無從容而死者(22),皆非也。今眾人不知,則為一身。彼秦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23),權使其士(24),虜使其民(25); 彼則肆然而為帝(26),過而遂正于天下(27),則連有赴東海而死矣,吾不忍為之民也! 所為見將軍者,欲以助趙也。”辛垣衍曰: “先生助之奈何?”魯連曰: “吾將使梁及燕助之(28),齊、楚則固助之矣(29)。”辛垣衍曰: “燕則吾請以從矣(30); 若乃梁,則吾乃梁人也,先生惡能使梁助之耶(31)?”魯連曰: “梁未睹秦稱帝之害故也。使梁睹秦稱帝之害,則必助趙矣。”辛垣衍曰: “秦稱帝之害將奈何?”魯仲連曰: “昔齊威王嘗為仁義矣(32)!率天下諸侯而朝周,周貧且微,諸侯莫朝,而齊獨朝之。居歲余(33),周烈王崩(34),諸侯皆吊,齊后往。周怒,赴于齊曰(35): ‘天崩地坼(36) ,天子下席(37),東藩之臣田嬰齊后至(38),則斮之(39)! ’ 威王勃然怒曰: ‘叱嗟(40)!而母(41),婢也。’ 卒為天下笑(42)。故生則朝周,死則叱之,誠不忍其求也。彼天子固然(43),其無足怪! ”
辛垣衍曰: “先生獨未見夫仆乎?十人而從一人者,寧力不勝、智不若耶?畏之也。”魯仲連曰: “然梁之比于秦,若仆耶? ”辛垣衍曰:“然。”魯仲連曰: “然則吾將使秦王烹醢梁王(44)! ”辛垣衍怏然不悅 (45),曰: “嘻(46)!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先生又惡能使秦王烹醢梁王?”魯仲連曰:“固也(47)! 待吾言之: 昔者鬼侯、鄂侯、文王(48),紂之三公也。鬼侯有子而好(49),故入之于紂,紂以為惡(50),醢鬼侯; 鄂侯爭之急,辨之疾(51),故脯鄂侯(52);文王聞之,喟然而嘆(53),故拘之於牖里之庫百日(54),而欲舍之死(55)。曷為與人俱稱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
“齊閔王將之魯(56),夷維子執策而從(57),謂魯人曰: ‘子將何以待吾君?’ 魯人曰: ‘吾將以十太牢待子之君(58) 。’ 夷維子曰: ‘子安取禮而來待吾君(59)?彼吾君者,天子也。天子巡狩(60),諸侯辟舍(61),納于筦鍵(62),攝衽抱幾(63),視膳于堂下(64); 天子已食,退而聽朝也(65)。’ 魯人投其籥不果納(66),不得入于魯。將之薛,假涂于鄒(67)。當是時,鄒君死,閔王欲入吊。夷維子謂鄒之孤曰(68): ‘天子吊,主人必將倍殯柩(69),設北面于南方,然后天子南面吊也。’ 鄒之群臣曰: ‘必若此,吾將伏劍而死(70) 。’ 故不敢入于鄒。鄒、魯之臣,生則不得事養(71),死則不得飯含(72),然且欲行天子之禮于鄒、魯之臣,不果納。今秦萬乘之國,梁亦萬乘之國; 俱據萬乘之國,交有稱王之名(73) 。睹其一戰而勝,欲從而帝之,是使三晉之大臣(74),不如鄒、魯之仆妾也(75)。
“且秦無已而帝(76) ,則且變易諸侯之大臣(77),彼將奪其所謂不肖而予其所謂賢,奪其所憎而與其所愛; 彼又將使其子女讒妾(78) ,為諸侯妃姬,處梁之宮(79),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80)?而將軍又何以得故寵乎(81)? ”
於是辛垣衍起,再拜謝曰: “始以先生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生為天下之士也! 吾請去,不敢復言帝秦! ”
秦將聞之,為卻軍五十里(82)。適會魏公子無忌奪晉鄙軍以救趙擊秦(83),秦軍引而去。
於是平原君欲封魯仲連,魯仲連辭讓者三,終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為魯連壽(84)。魯連笑曰: “所貴于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 即有所取者,是商賈之人也,仲連不忍為也。”遂辭平原君而去,終身不復見。
〔注釋〕 (1)邯鄲: 今河北省邯鄲市,是當時趙國的首都。(2)魏安釐(xi)王: 魏昭王之子,名圉。晉鄙: 魏國的大將。(3)蕩陰: 地名,今河南省湯陰縣,是當時趙、魏兩國交界處。(4)客將軍: 原籍非魏而在魏國做將軍,故稱客將軍。辛垣衍: “辛垣” 是姓,“衍” 是名。(5)間入: 伺機從小路進入。(6)因: 這里作“通過”解。平原君:趙國的公子趙勝,封平原君。趙王: 趙孝成王,名丹。(7)齊湣王: 齊王田遂。(8)已而: 不久。歸帝: 這里指去掉自封的帝號。(9)以齊故:因為齊王不稱帝的緣故。(10)益弱: 更加衰弱。(11)秦昭王:秦王嬴則,在位五十六年(前306—前251),他屢次打敗各國,奠定了統一六國的基礎。(12)會: 恰逢。(13)勝: 平原君自呼其名。(14)折: 損傷。(15)內:深入國內。去: 指退敵。(16)責而歸之: 斥責后讓他回去。(17)東國: 齊在趙國東邊,故稱東國。(18)高士: 道德高尚的士人。(19)使事有職: 出使到趙國來有自己的職責。(20)泄之: 指已把辛垣衍在趙活動的事泄露給魯仲連了。(21)曷為: 為什么。曷:當 “何” 或“什么”講。若: 這里作“此”解。(22)鮑焦:春秋時隱士,因不滿現實,寧可抱樹餓死,也不愿為王侯效忠。無從容: 缺乏氣量,氣量小。(23)上首功: 上,同“尚” ,崇尚,注重; 首,首級; 功,戰功。“上首功”就是以斬敵人首級多少來記功。(24)權使其士: 以權詐之術對待有知識的人。(25)虜使其民: 虜,俘虜,古代以俘虜為奴隸;此言把人民當作奴隸使用。(26)肆然:肆無忌憚。(27)過而: 甚而。正于天下: “正”同“政” ,指用政治的力量來統治天下。(28)梁: 魏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后,又稱梁。(29)固: 本來。(30)從: 聽從。(31)惡(wu): 這里當疑問詞“怎么”解。(32)齊威王: 齊王田嬰,在位三十六年(前378—前343),他曾打敗魏國,使齊國成為當時強國。(33)居歲余: 過了一年多。(34)周烈王: 名喜,在位七年(前375—前369)。(35)赴: 同訃,報喪。(36)天崩地坼(che): 此指周烈王死。坼:裂。(37)天子: 指繼周烈王即位的周顯王。下席: 走下座席,古時居喪要睡草薦、枕上塊以示哀悼,不能象平常一樣生活,故云下席。(38)東藩: 位在東方的藩國。藩國系屏衛周天子的國家。(39)斮(zhuo): 砍殺。(40)叱嗟: 怒斥聲。(41)而: 汝,你。(42)卒: 這里作“終于”講。(43)固然: 本來這樣。(44)烹醢(hai):古代酷刑。烹: 煮殺。醢: 斬成肉醬。(45)怏然: 郁郁不樂的樣子。說: 同“悅” 。(46)嘻: 驚嘆聲。(47)固: 當然。(48)鬼侯、鄂侯、文王: 商朝紂王時的三個諸侯。(49)子: 這里當“女兒”講。(50)惡:這里當“丑”講。(51)疾: 劇烈、急切。(52)脯: 古代酷刑,把人殺死后,做成肉干。此處作動詞用。(53)喟然: 嘆息貌。(54)牖(you)里: 地名,今河南省湯陰縣北。庫: 這里當 “監獄”講。(55)舍: 置。(56)齊閔王: 即齊湣王。之: 到,往。(57)夷維子:齊閔王的臣子。策: 馬鞭。(58)太牢: 牛、羊、豬各一,叫太牢。(59)安取禮: 根據什么禮節。(60)巡狩: 天子到各地巡視叫巡狩。(61)辟舍: (諸侯)退出原住的宿舍。(62)筦鍵: “筦” 同“管” ,“管鍵” 即開鎖簧的鑰匙。(63)攝衽: 卷起衣襟。抱幾: 捧著幾案。(64)視膳: 侍候天子用飯。(65)退而聽朝: 退下來處理自己的政務。(66)投其籥: 下鎖閉關的意思。不果納: 拒絕齊閔王入境。(67)假涂: 涂,同“途” ,假涂即借道。鄒: 小國名,在今山東省鄒縣。(68)孤: 指已故鄒君之子,因父喪,故稱“孤” 。(69)倍,同“背” ,換個相反的方向。古代以坐北朝南為正位,故國君的靈柩放在北面。如以天子吊諸侯,則天子應坐北面南,居于正位,所以必須把諸侯的棺柩從坐北向南的方位移到坐南向北的方位去,好讓天子面向南而吊。北面: 即面向北。南面: 即面向南。(70)伏劍而死: 用劍自殺。(71)事養: 侍奉供養的意思。(72)飯含: 古代的殯禮,用粟米和珠玉放在死者口中。(73)交: 這里當“互相” 、“彼此”講。(74)三晉: 韓、魏、趙三國原是分晉國的土地而成立起來的諸侯國,故合稱三晉。(75)仆妾: 此指鄒魯的臣子。(76)無已: 這里指逞欲不止。(77)變易: 更換。(78)讒妾: 專事毀賢嫉能以取寵的妾婦。(79)處: 居。(80)晏然: 安適貌。(81)故寵: 原來的寵愛。(82)卻: 退。(83)魏公子: 即魏信陵君,名無忌,設計奪取晉鄙兵符,領兵救趙,解邯鄲之圍。(84)為壽:即祝福的意思。
〔鑒賞〕這篇文章見于《戰國策·趙策》,又見《史記·魯仲連傳》。兩書所記基本相同。依時代《戰國策》文章在前,但也有人認為今本《戰國策》這段文章采自《史記》。且不論孰先孰后,這是一篇好文章,則為世所公認。這篇文章塑造了魯仲連這一“義士” 形象,為后人所激賞、贊美。唐代李白在其詩篇中寫道: “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吾亦澹蕩人,拂衣可同調。” 又寫道: “功成拂衣去,搖曳滄州旁。”魯仲連既能建不朽之功業又能輕世肆志不受羈束,使李白極為傾倒。南宋胡銓也在其名文《戊午上高宗封事》中寫道: “此魯仲連所以義不帝秦,非惜夫帝秦之虛名,惜天下大勢有所不可也……不然,臣有赴東海而死,寧能處小朝廷求活耶。”魯仲連支持抗秦并發誓寧赴東海而死而不忍為之(秦)民的事跡,贏得抗戰派胡銓的贊賞并被引用來闡述他抗金的主張和表達他寧死不降的決心。魯仲連之所以為后世贊賞、欽佩,是與這篇傳記性文章藝術上的成功分不開的。
這篇文章塑造魯仲連的形象,主要突出了一個“義”字。文章的布局和人物的刻畫都緊緊圍繞這一點。首先從布局看,全文共分三大段。第一大段先交代背景,烘托氣氛。邯鄲被圍,救兵不至,辛垣衍令趙尊秦為帝,是否帝秦——也就是投降還是抵抗,到了作最后抉擇的緊要關頭。文章于此時安排魯仲連出場,便顯示了他的重要性。魯仲連是齊國的布衣之士,路經此地,但他一聽到帝秦的消息便挺身而出,主動干預這件關系天下興亡的大事。這一段表明魯仲連的活動,是出于“義”的動機。第二大段寫魯仲連與辛垣衍的辯論。在魯仲連的言辭中也突出了“義” 的主題。他舉抱木而死的隱士鮑焦為例,說明世上確有痛傷時艱不惜一死的人物,而自己反對帝秦便正屬此類。他說明反對帝秦的理由是: “彼秦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權使其士,虜使其民” 。這是戰國時常見的反秦口實,魯仲連強調這一點,是為了說明他反對帝秦的正義性。另外,在整個辯論中,魯仲連義正辭嚴,掌握主動,也顯示出他代表了正義的方面。第三大段寫事件的結果。文章極力夸大魯仲連這一席話的作用,以肯定他的功勞。之后再寫他功成不受賞,拂衣而去,便愈益顯出他品格的高尚。魯仲連信奉的行為準則是: “所貴于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 他的行動正是實踐了這一“義” 的準則。其次從人物刻畫看,文章主要采取對比的方法,突出了魯仲連“義士” 的形象。平原君趙勝是著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但在長平戰敗、邯鄲被圍的緊急關頭,他卻表現得喪失信心、驚慌失措。與之相反,魯仲連則從容鎮定、胸有成竹。他批評趙勝,要求面見辛垣衍,并穩操勝算地說,將“為君責而歸之”。通過對比,魯仲連的膽識、氣度給人留下了鮮明的印象。魏國的“客將軍” 辛垣衍,在這里是以策士的面目出現的。他代表魏王迫令趙國帝秦,妄圖以此換取邯鄲的暫時解圍。這樣便免除了魏國救趙的義務,保全了魏國的實力。他代表的這種主張是短視的,絲毫沒有考慮到帝秦后的種種危害,對于這一點,魯仲連征引史實作了透辟的分析。辛垣衍的主張是建立在畏秦的心理基礎之上的。他說: “先生獨未見夫仆乎?十人而從一人者,寧力不勝、智不若耶?畏之也。”畏懼就只能服從,這是歷來投降派的觀點。針對這一點,魯仲連舉出鄒、魯等小國之臣誓死維護國家尊嚴,不屈于強權的事例,辛辣地指斥說: “是使三晉之大臣,不如鄒、魯之仆妾也。”辛垣衍正象許多策士一樣,是把個人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他不信在圍城中會有見義勇為之士。大敵當前他首先考慮的是怎樣茍且偷安。而魯仲連則寧赴東海也不折服; 他因不謀私利故能做到認清形勢,明辨是非。從魯仲連與辛垣衍的對比中,魯仲連大義凜然的形象才更有光彩。
這篇文章的主要筆墨是用來寫魯仲連與辛垣衍的辯論的。辛垣衍代表魏王,他的意見對于期待魏國救援的平原君來說,無疑是巨大的壓力。說服辛垣衍從而改變魏國的策略,便成了解決問題的關鍵。所以二人的辯論自然成了文章的重點。《戰國策》是以善寫言辭著稱的,這場辯論便寫得很有特色: 第一點是寫出了論辯的進程。一見面,魯仲連并不開口,且取守勢,看一看辛垣衍的態度。辛垣衍卻咄咄逼人,主動進攻,他原本不愿見魯仲連,也知道魯仲連的主張,于是就想先發制人,采取旁敲側擊的辦法,以堵住魯仲連之口。所謂“視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 ,明揚實抑,意謂如果你確實無求于平原君,那就應該馬上離開。但隨著論辯的展開,魯仲連掌握了主動權,步步進逼,而辛垣衍則居于守勢,只能被動應付,只是在對方語言出現“破綻” 時才發起反擊。比如魯仲連說將使梁(即魏)燕助趙,辛垣衍便立即說: “吾乃梁人也,先生惡能使梁助之耶? ”但這種反擊并不有力。魯仲連處處主動,說明真理在他的一邊。辛垣衍由開始的主動進攻到最后完全被說服,是在論辯進程中發生的巨大變化,他最后贊嘆說: “始以先生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生為天下之士也! ”便是對這一進程的很好總結。第二點是雙方的論辯針鋒相對,大有唇槍舌劍之勢。魯仲連回答辛垣衍“曷為久居若圍城之中而不去” 的責難,引了鮑焦之事,并說:“今眾人不知,則為一身。” 反諷辛垣衍是不智的眾人,只懂得為自身打算,實含有燕雀焉知鴻鵠之志的意思。當辛垣衍以十仆服從一主為喻,說明諸國都畏懼秦國,因此只得尊秦為帝時,魯仲連立刻尖銳地指出: “然梁之比于秦,若仆耶? ” 辛垣衍比喻不當,陷于被動。照常理應設法開脫,但他卻堅持自己的看法,并不顧及國家尊嚴。他回答得很干脆: “然。”話說到這一步,似乎已無話可說。而結束辯論也正是辛垣衍的愿望。但是魯仲連毫不放松,故作驚人之言,“吾將使秦王烹醢梁王! ”這就迫使對方必須表態,然后才好進一步闡述、說明秦國一旦具有天子名份,便可以發號施令,諸侯王即使甘為奴仆,也免不了被烹醢的下場。這幾段辯論語言,寫得緊湊、尖銳,使人如聞其聲。第三點是魯仲連的言辭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他提出了不能帝秦的理由以及助趙抗秦的辦法,使其議論落在實處,而不流于空談。他征引歷史的以及近時的故實來說明帝秦的危害,和受壓迫國家的值得效法的抗暴態度,都很有說服力。他預言帝秦后將會出現的情況,諸侯君臣將會面臨何種處境,由于這種預言是以前面引述的歷史教訓為根據的,故而十分令人信服,使得辛垣衍不能不轉變態度。
這篇文章的語言很有表現力,主要是傳神。我們不妨舉幾個例子。如魯仲連批評平原君說: “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賢公子也。” 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編》中分析說: “‘乃今然后’ 四字乍視尤若堆疊重復,實則曲傳躊躇遲疑:非所愿而不獲己之心思語氣。” “乃今然后”詞義重復,但卻加強了躊躇語氣,表達了十分遺憾的失望心情。又如平原君回答魯仲連的問話,中間三句話說了三件事: 兵敗長平、邯鄲被圍、魏使辛垣衍令趙帝秦。三件事一氣說出,并不連貫,表現了一種緊迫感,而前后連呼“勝也何敢言事” ,平原君束手無策,惶惶不可終日的情態便躍然紙上了。又如在論辯中辛垣衍取守勢,盡量不動聲色,但當魯仲連說: “吾將使秦王烹醢梁王” 時,他終于被激動了,他“怏然不悅,曰:‘嘻! 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 ……’”文章以神態和話語生動地傳達了辛垣衍此時的心情——退無可退,忍無可忍。而感情一激動,辛垣衍的防線也就被突破了。
在人物的對話中,傳神的特點還表現為一擒一縱(或一收一放)的形式。這種形式既顯得周詳又能增強感情色彩。陸以湉《冷廬雜志》曾舉下列幾句為“擒縱” 的例子: “曰: 吾始以君為天下之賢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賢公子也” ; “曰: 吾視居此圍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吾視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 ; “曰:梁未睹秦稱帝之害故也。使梁睹秦稱帝之害,則必助趙矣。” “曰: 始以先生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生為天下之士也! ” 這幾則例句,我們也可作這樣的分析: 第一例以舊印象(揚)與新印象(抑)對比,表達了深沉的失望之情。第二例從一般情況(抑)中區別出特殊情況(揚),再加一問: “曷為久居若圍城之中而不去也? ” 這是責難的語氣,是迫使對方離開的巧妙說辭。第三例先講因不了解情況,故而未采取正確的做法(抑),然后講如果了解了情況則必然會這樣做(揚),這樣講是替對方設想,給對方留有余地,同時也是以退為進,以便進行說服促其轉變。第四例則和第一例相反,先抑后揚,從對比中見變化,表達了由衷的敬佩之情。洪邁《容齋五筆》(卷五)也曾摘引本文中此類句子,贊為淵妙,并評論說: “重沓熟復,如駿馬下駐千丈坡,其文勢正爾。”這類語句喜用重復詞,但卻自然,極能傳神。
這篇文章,雖然在歷史真實性方面存在不少問題,有一些夸張失實之處。但總體上說,《魯仲連義不帝秦》是一篇好作品,可供學習借鑒之處很多。魯仲連這一歷史形象給予后世的巨大影響,便是有力的證明。
上一篇:《古文觀止·《國策》·魯仲連義不帝秦》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戰國策·魯仲連義不帝秦》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