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厲鶚·秋宿葛嶺涵青精舍》原文賞析
書燈佛火影清涼,夜半層樓看海光。蕉飐暗廓蟲吊月,無人知是半閑堂。
這是一首詠史抒懷的七絕。詩題中的“葛嶺涵青精舍”,坐落在杭州西湖北,棲霞嶺東。葛嶺,相傳是晉葛洪煉丹之所。涵青精舍,佛寺名,精舍即佛堂,原址是南宋末年權相賈似道的“半閑堂”,史載其權傾朝野,一應國事悉決于此。康熙五十三年(1714) 的一個秋夜,作者夜宿讀書于葛嶺涵青精舍,面對佛寺今日冷落凄清,回想當年半閑堂奢靡豪華,寫成此詩以抒發今昔盛衰之感。
詩起句寫佛寺夜讀。“書燈佛火”,燈、火同實而異名,為避重復而互用。燈照孤影,人伴殘燈,時間又是秋夜,自然難免清冷凄涼之感。“清涼”照應詩題中 “秋”字,既是外部自然景觀和氣候之寫實,亦是夜讀者內心情感世界的流露。詩一開始就造出一個情境交融的境界,為下面寫佛寺冷落荒涼“蓄勢”。接下一句寫層樓觀海。“夜半”是觀海的時間,也是對上句佛寺夜讀的補充,說明詩人讀書之苦至半夜而不眠。史載厲鶚“少孤家貧”,“讀書搜奇愛博”,于此看來是可信的。夜深了,人靜了,書亦讀倦了。可是詩人毫無睡意,于是起而登樓看月下的大海。這一句的“層樓”,字面上沒有登樓的意思,但既然是層樓,就表明樓有多層,要看海,就得登上最高層方才視野開闊。另外,層樓還引起“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聯想。“看海光”,緊接下句“月”字,是指看月光下的大海。但這里的大海不是實指,杭州雖然靠海,但又并非能見,故此處是指錢塘江(古代內地人稱江為海,唐張若虛“春江潮水連海平”詩句可證)。八月,正是錢塘江口潮水上漲的時候,錢塘江潮歷來被描繪成十分壯觀的景象。“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楊萬里《浙江觀潮》); “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 (潘閬《酒泉子》)。詩人筆下月夜的錢塘是怎樣一番景象呢?這里,詩人沒有具體地去描繪它,但讀者可以憑自己的知識去想見。這是一首詠史詩,它只意在寫佛寺的冷落來抒發感慨,故只點到為止。此句的目的在于通過夜半觀海進一步寫出佛寺的荒涼和自己的孤寂,所以此句的意象與佛寺夜讀似斷實連。詩的第三句切入詩題,正面描寫佛寺凄涼境界——“蕉飐暗廓蟲吊月”。“蕉飐(zhan)”,芭蕉在夜風中搖動。從來詩詞中的凄涼景總離不開風吹芭蕉和雨打梧桐,南國佛寺多植芭蕉,韓愈《山石》詩有“芭蕉葉大梔子肥”,寫寺廟景色。芭蕉葉大而密,月光本不易穿透,加之植于房檐廓際,故曰“暗廓”;“蟲吊月”,秋蟲在月下鳴叫,猶如是在吊喪哀哭。這一句有聲、有色、有形,采用擬人法把詩人對佛寺的心感作了極為形象的表現。
以上三句都是圍繞詩題在寫佛寺的凄涼冷寂,從佛堂一層樓一暗廓,空間層面作了三次轉換,一句深似一句,一層深似一層,扣住佛寺特有的景物進行渲染。一直等到把佛寺的敗落寫盡寫足之后,最后詩人方以其對兩宋典實之精熟,從容不迫地點明作意——“無人知是半閑堂”。這樣一個寂寥荒涼之所,誰又知道它就是當年賈似道決定一應國事奢靡豪華的半閑堂呢?這一句議論畫龍點睛,以少勝多,雖不言此地昔日光景,但一個“半閑堂”典實,足抵一篇《宋史》本傳,稍有歷史知識的讀者完全可以對此進行補充。從而獲得意在言外,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審美愉悅作用。
這一首所反映的主題,與唐人劉禹錫《金陵五題》中的《烏衣巷》完全相同:“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詩寓議于敘,于平淡的敘述中見意蘊。此詩敘議結合,以敘鋪陳,以議結穴,放得開,收得攏,非大手筆不能至此。兩詩寫法雖小有差異,而深度卻是一致的。
“蘭亭已矣,梓澤丘墟。”(王勃《滕王閣序》)古往今來,繁華不能長享,富貴亦不能久恃。清末詩人張維屏評此詩說:“余愛誦樊榭(厲鶚字太鴻,號樊榭)葛嶺絕句云:‘蕉飐暗廓蟲吊月,無人知是半閑堂。’古今來豪華喧鬧之場,轉眼間便是寂寞荒涼之境,半閑堂特千百中之一耳。”(《清詩人徽略·松廬詩話》)這,就是此詩主旨的最好發明。
上一篇:古詩《夏完淳·秋夜感懷》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陳玉樹·秋晚野望》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