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魏晉南北朝文·李密·陳情表
臣密言①: 臣以險釁②,夙遭閔兇③。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臣孤弱④,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無叔伯,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⑤,內無應門五尺之僮⑥,煢煢孑立,形影相吊。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⑦,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⑧。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⑨,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⑩,尋蒙國恩,除臣洗馬⑪。猥以微賤⑫,當侍東宮⑬,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⑭。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⑮,急于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 臣之進退,實為狼狽⑯。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⑰ ,凡在故老,猶蒙矜育⑱ ,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事偽朝⑲ ,歷職郎署⑳ ,本圖宦達,不矜名節㉑。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馀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㉒。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愿乞終養。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㉓,皇天后土實所共鑒㉔。愿陛下矜愍愚誠㉕,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馀年㉖。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㉗ 。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㉘ ,謹拜表以聞。
〔注〕① 臣密言: 意即“臣李密奏道”。這是舊時作表章的開頭格式。 ② 險釁(xìn 信): 艱難禍罪。③ 夙(sù 朔): 早時。閔兇: 憂患不幸。④ 愍(mǐn 敏): 悲痛,憐惜。⑤ 外: 指自己一房之外的親族。期(jī 基): 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 穿大功服(九個月)、小功服(五個月)的親族。強近: 勉強算得接近的。⑥ 五尺: 漢制五尺約相當于今三尺多。⑦ 蓐: 草褥子。⑧ 沐浴清化: 受到清明政治教化的熏陶。⑨ 前: 以前。太守臣逵: 太守名逵的,下句“刺史臣榮”句法亦同。孝廉: 漢代始興郡國每年考察舉薦孝廉(有孝行廉潔之士),州舉秀才,魏晉沿用這種選舉制度。⑩ 拜: 任命。郎中: 官名,相當于后代諸司之長。⑪ 除: 任官,除去舊官就新官。洗馬: 漢為太子屬官,晉以后改掌圖籍。⑫ 猥: 鄙,自謙之詞。⑬ 東宮: 太子所居之宮。當侍: 充當侍奉。⑭ 逋慢: 逃避、怠慢上命。⑮ 州司: 州官,指地方官。⑯ 狼狽: 喻進退兩難。⑰ 伏惟: 俯想,下級對上級的恭敬用語。⑱ 矜育: 憐惜養育。⑲ 偽朝: 對晉朝稱被滅的蜀國。⑳ 歷職郎署: 一直升遷至郎官衙署任職。李密曾任蜀國尚書郎。㉑ 矜: 自夸。㉒ 區區: 拳拳,勤勤之心。廢遠: 廢棄奉養而遠離祖母。㉓ 辛苦: 苦處。二州牧伯: 梁州、益州的長官,指逵、榮。㉔ 皇天后土: 對天地的敬稱。㉕ 矜愍: 憐惜。㉖ 保卒: 安然而終。㉗ 結草: 《左傳·宣公十五年》載,晉大夫魏武子臨死,囑其子顆殺武子愛妾為殉葬。顆未殺而改嫁之。后魏顆與秦將杜回戰,顆見一老人結草絆倒杜回,回因此被擒。顆夜夢結草老人曰: 我即妾之父,特來報君不殺之心。后以“結草”喻死后報恩。㉘ 犬馬怖懼之情: 謙卑之辭。謂對國君如犬馬之懼怕主人一樣。
李密從小賴祖母劉氏撫養成人,故侍劉十分孝順。《晉書·孝友傳》將他名列首位,譽之“以孝謹聞”。泰始三年(267),晉武帝召為太子洗馬,他以祖母年老多病無人奉養,辭不赴命。但因他曾仕蜀漢,而今亡國賤俘,故深恐晉武帝疑己懷念舊朝以矜名節,招致大逆不道的罪名,于是飽含血淚上了這篇《陳情表》。“武帝覽表,嘉其誠款,賜奴婢二人,使郡縣供祖母奉膳。至性之言,自爾悲惻動人。”(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
要想得到皇帝真正相信并諒解自己不奉詔的苦衷,就必須首先動之以深情,方能喻之以大義。故首段先從幼年坎坷不幸的遭遇說起,一下子把對方也帶進一種悲愴酸楚的環境氛圍中,以激起人皆有之的惻隱之心。開篇伊始,便用“臣以險釁,夙遭閔兇”八字總起,不僅高度概括,而且聳人聽聞。往下即分兩層具體描述如何“險釁”、“閔兇”: 從“生孩六月”至“至于成立”,寫其幼年的零丁孤苦,全靠祖母的“躬親撫養”;從“既無叔伯”至“未嘗廢離”,寫其成年之后的缺親少故,年老多病的祖母全靠他贍養侍奉。前一層著重突出“孤弱”二字。先寫“孤”: 出生六個月,慈父就死去;剛滿四歲,舅父就強迫其母改嫁,使她不能守節撫孤,這就很自然地點出全賴祖母撫養的大恩。再寫“弱”: 從小多病,九歲還不能走路,這也是因“孤”而貧困、悒郁的惡果。這就含蓄地表明祖母撫養他這孤弱之人至于成人自立,是何等艱難不易!也就為后文“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作了有力鋪墊。后一層著重突出“無人侍親”。先寫“無人”: 三代獨脈單傳,故“既無叔伯,終鮮兄弟”;家門衰微,福氣稀薄,很晚才有兒子,太小不濟事;外無親族,內無童仆,孤單無依地獨立生活,唯有自己形體和影子互相安慰。這幾句不僅突出了獨支門戶、孤獨凄涼的家境,起到以情動人的作用,而且也是“奉親養老,舍我其誰”的有力證據。故接以“而”字自然轉到“侍親”問題上: 祖母劉氏早已為疾病所纏繞,常年臥床不起,對他有養育大恩的祖母正需孫兒盡孝之時,他又怎能不侍候湯藥,離她而去呢!這就為后文“祖母無臣,無以終馀年”,作了有力鋪墊。總之,本段無論寫自己幼年孤弱,還是寫祖母“夙嬰疾病”,皆是為后文“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這一不奉詔的原因,預作鋪墊的。
有了這段悲惻感人的遭遇作基礎,故第二段接敘朝廷屢次征召催逼、自己辭不赴命、進退兩難的處境,就不致使皇帝感到突然,誤解他傲慢抗命了。本段先分別以“逮”、“尋”兩個時間副詞領起,連敘兩次征召,一次“辭不赴命”,一次“辭不就職”,原因皆是供養祖母之事無人主持(供養無主),與首段呼應。而耐人尋味的是兩次陳情之前先冠以恭敬之辭: 一曰“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再曰“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皆表現出皇恩浩蕩,感恩戴德之意。而其態度十分謙卑: “猥以微賤”,“非臣隕首所能上報”。這種誠惶誠恐,肝腦涂地亦難報圣恩之情,恰好極大地滿足了皇帝的權威欲和虛榮心。然后再敘“詔書切峻”,“郡縣逼迫”,“州司臨門”,接二連三的催逼,使自己陷入進退兩難的矛盾心境: 想奉詔奔馳入朝,而祖母病情日益沉重;想茍且順從私情,向州縣申訴苦衷,又不被允許。這種先恭維皇恩,再申訴委屈,自然比直陳委屈更易打動“圣心”。本段連用“察臣”、“舉臣”、“拜臣”、“除臣”到“責臣”、“催臣”,不僅文法錯落,顯出由弛而張的逐步緊迫情勢,同時也體現出先恭維皇恩浩蕩,后申訴委屈矛盾的心理層次。
如果說前兩段重在敘事中動之以深情,那么三、四段則重在陳情中喻之以大義了。第三段先擺出“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大道理,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寫法。史載司馬昭死,晉武帝司馬炎堅持為父行三年喪禮,即位時又下令“諸郡中正以六條舉淹滯”。其中,二曰“孝敬盡禮”,三曰“友于兄弟”(《晉書·武帝紀》),均屬孝悌,在薦賢的六條標準中就占了兩條。司馬氏集團標榜綱常名教本屬虛偽,但李密嚴肅恭敬地擺出其施行綱領來為自己“辭不赴命”辯護,卻不失為最有力的武器。接著宕開一筆,舉出“凡在故老,猶蒙矜育”的普遍事實,再進一層到“況臣孤苦,特為尤甚”的特殊情況,邏輯嚴密,外柔內剛,可謂有理有節。行文至此,似應攤牌直說了,然而卻以“且臣”一轉,用曲折委婉的語氣說明自己當初仕蜀,本為謀取官職顯達,并不想自命清高,考慮什么名譽節操。這是作者怕晉武帝疑其不事二主、不肯真心歸服所用的曲筆。再進一步說明自己不過是“亡國賤俘”,卻受到皇帝過分的提拔,恩命如此優厚,已經是受寵若驚了,怎敢徘徊不進,存有更高的想望呢?這就再次滿足了晉武帝希望看到降臣誠惶誠恐、感激涕零的那種虛榮心態。然后才以“但”字一轉,正式說明自己不能奉詔的原因: 祖母風燭殘年,如迫近西山的落日,生命垂危,無人送終,強調“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馀年”這一“更相為命”的關系,也是全文所論不能奉詔的主旨,既與首段的遭遇、二段的矛盾相呼應互證,又水到渠成地提出“是以區區不能廢遠”的明確答復。本段融情于理,情深理透,連用“凡在”、“況臣”、“且臣”、“今臣”、“但以”、“是以”等詞語,曲折而層次條貫,圓轉而情理皆宜。作者意猶未盡,在末段又提出解決忠孝矛盾的辦法,使皇帝心甘情愿地批準其請求。先以兩個年齡數字對比,說明報國日長,盡孝日短,表明孝不礙忠;接以烏鴉長大后尋食反哺老鴉的生動比喻說明養老送終乃人之天性;再舉出“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皇天后土”來證明自己的愚誠苦衷,表明此心天日可鑒、人神共察,對皇帝所奏絕對忠誠,決無半句虛言。最后懇求欽準自己請求,則將來活著定當盡忠效死,死后亦當感恩圖報。信誓旦旦,情辭懇切,如金石擲地有聲,縱鐵石心腸,焉得不為之動容!
本文之所以成為千古傳誦名篇,首先在于直攄真情至性,不假雕飾,以陳情統攝敘事、說理,一一從肺腑汩汩流出,故能情深理切,動人心弦,摧人淚下。其次是造語平實而生動,少有典故和藻飾;雖多四言排句,而少有對仗,偶用對仗,如“既無叔伯”二句,“外無期、功”二句,也都自然渾樸,決無斧斤痕跡;且每段均間用一些散文奇句,形成駢散結合,整齊而錯綜,流暢而婉轉之勢。所以它是介乎散文與駢文之間的過渡文體,由于緣情揮灑,故具有行云流水、天真自然之妙。
上一篇:《古文觀止·宋濂·閱江樓記》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李密·陳情表》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