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歸有光2
嘉靖辛卯3,余自南都下第歸4,閉門掃軌5,朋舊少過,家無閑室,晝居于內,日抱小女兒以嬉。兒欲睡,或乳于母,即讀《尚書》。兒亦愛弄書,見書輒以指循行6,口作聲,若甚解者,故余讀常不廢。時有所見,用著于錄,意到即筆,不得留,昔人所謂兔起鶻落時也7。無暇為文章,留之箱筥8,以備溫故9。章句分析,有古之諸家在10,不敢以比擬,號曰“別解”。
余嘗謂觀書若畫工之有畫耳目口鼻大小肥瘠無不似者11,而人見之不以為似也,其必有得其形而不得其神者矣。余之讀書也,不敢謂得其神,乃有意于以神求之云。
1《尚書別解》:書名,歸有光讀《尚書》的心得筆記。2歸有光(1506-1571):號震川,明代散文家,有《震川集》。3嘉靖辛卯:即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嘉靖:明世宗年號。4南都:即南京,明初建都南京。下第:科舉考試落榜。5掃軌:掃除車跡,表示不與外界交往。6以指循行:用指順著書頁上的字行而劃。7“昔人”句:蘇軾在《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中說,寫字作畫“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稍縱即逝”。歸有光用此,表示但有心得,立即記錄,以免事后補記不及。鶻(hu):猛禽。8筥(ju):圓形竹制容器。9溫習舊有知識。10古之諸家:如唐代孔穎達《尚書正義》等。11瘠:瘦弱。
【析點】 歸有光是一個極重親情的人,他的散文名篇《項脊軒志》《先妣事略》《女二二壙志》以及《寒花葬志》,無不于生活瑣事之中,浸透著深深的親情之愛。《尚書別解序》本是為學術著作所作的序,但他記述讀《尚書》和作《別解》的情景,亦如敘家常。小女兒稚嫩可愛的形象、深厚的父女之情、安謐的家庭氣氛,與嚴肅精專的治學態度竟和諧地統一在歸有光的生活中,同時也就和諧地體現在這篇序文中,家庭瑣事不避其俗,著于文內,構成了序文的重要內容,也形成了文章平易舒緩的特點。但因其情真事切,平易而不平庸,舒緩卻不拖沓,實是歸有光散文的特有風格。
這篇序畢竟不同于一般的抒情記事散文,歸有光于記述讀《尚書》作《別解》之后,發表了他對讀書的深刻見解。我國古代論畫,一向重“神似”而不重“形似”,歸有光以畫人物為例,將此理推及于讀書;又以自己讀《尚書》為例,指出讀書應力求掌握其神實質,而不能停留在字句皮毛的掌握上。這種看法,可謂深得讀書之理。
上一篇:《《家書》小引》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老子》第三十三章》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