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沈括
丁晉公從車駕巡幸2,禮成,有詔賜輔臣玉帶。時輔臣八人,行在祗候庫止有七帶3;尚衣有帶4,謂之比玉,價值數百萬,上欲以賜輔臣以足其數。晉公心欲之,而位在七人之下,度必不及己5;乃諭有司6:“不須發尚衣帶,自有小私帶,且可服之以謝7,候還京別賜可也8。”有司具以此聞9。既各受賜,而晉公一帶僅如指闊,上顧謂近侍曰:“丁謂帶與同列大殊10,速求一帶易之11。”有司奏唯有尚衣御帶,遂以賜之。其帶熙寧中復歸內府12。
1丁晉公:丁謂,北宋真宗朝大臣,封晉國公。2車駕:指皇帝的車駕。巡幸:古時皇帝巡行各地。3行在祗(qi)候庫:皇帝行宮的供應庫。止:同“只”。4尚衣:尚衣局,掌管皇帝服飾的機構。5度(duo):估量。6諭:告訴。有司:官吏。7服:佩帶。謝:謝恩。8別賜:另外賞賜。9具:同“俱”。聞:傳報。10殊:不同。11求:找。易:更換。12熙寧:北宋神宗的年號。內府:指尚衣局。
【析點】 丁謂為了得到尚衣局“比玉帶”,玩了個“欲擒故縱”的把戲。他估計“比玉帶”輪不到自己,就先告訴“有司”不必動用皇帝的玉帶,他可暫佩自己的“小私帶”,待返京后再賜一根就是了。聽來謙和禮讓,冠冕堂皇,還落得個“有司具以此聞”的好名聲。待別人都受了賞,皇帝見了丁謂的佩帶“僅如指闊”,“與同列大殊”,別無選擇之下,以“比玉帶”賜之,晉公可謂名利雙收。如此工于心計的小人竟如愿以償,想來著實令人氣憤。看來,世人都該牢記“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的古訓。不過,富于諷刺意味的是,丁謂死了幾十年后,他費盡心機得來的“比玉帶”竟“復歸內府”了,晉公若是九泉有知,又當作何感想呢?
沈括的記述寓褒貶之意于敘事之中,這是沈括文筆的特點,也是自《世說新語》以來筆記體文章的特色。
上一篇:《一軸鼠畫》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七夕》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