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錢公輔·義田記
范文正公,蘇人也【1】。平生好施與,擇其親而貧、疏而賢者,咸施之【2】。方貴顯時,置負郭常稔之田千畝【3】,號曰義田, 以養濟群族之人。日有食,歲有衣;嫁娶兇葬皆有贍【4】。擇族之長而賢者主其計,而時共出納焉【5】。日食,人一升;歲衣,人一縑【6】。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婦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數,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歲入給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給其所聚,沛然有余而無窮【7】。屏而家居俟代者,與焉 【8】; 仕而居官者, 罷莫給。此其大較也【9】。
初, 公之未貴顯也, 嘗有志于是矣, 而力未逮者二十年 【10】。既而為西帥, 及參大政, 于是始有祿賜之入而終其志【11】。公既歿, 后世子孫修其業【12】,承其志, 如公之存也。公雖位充祿厚, 而貧終其身;歿之日, 身無以為斂, 子無以為喪; 惟以施貧活族之義, 遺其子而已【13】。
昔晏平仲敝車羸馬 【14】。桓子曰:“是隱君之賜也【15】。”晏子曰:“自臣之貴, 父之族, 無不乘車者; 母之族, 無不足于衣食者; 妻之族, 無凍餒者;齊國之士, 待臣而舉火者三百余人。如此, 而為隱君之賜乎, 彰君之賜乎 【16】?”于是齊侯以晏子之觴而觴桓子 【17】。予嘗愛晏子好仁, 齊侯知賢, 而桓子服義也。又愛晏子之仁有等級, 而言有次第也: 先父族,次母族, 次妻族, 而后及其疏遠之賢。孟子曰:“親親而仁民, 仁民而愛物。”晏子為近之【18】。今觀文正公之義田, 賢于平仲; 其規模遠舉, 又疑過之。
嗚呼! 世之都三公位, 享萬鐘祿, 其邸第之雄,車輿之飾, 聲色之多, 妻孥之富, 止乎一己而已; 而族之人不得其門者, 豈少也哉【19】? 況于施賢乎? 其下為卿, 為大夫, 為士, 廩稍之充, 奉養之厚, 止乎一己而已; 而族之人, 操壺瓢為溝中瘠者, 又豈少哉【20】? 況于他人乎? 是皆公之罪人也。
公之忠義滿朝廷, 事業滿邊隅, 功名滿天下, 后世必有史官書之者, 予可無錄也。獨高其義, 因以遺其世云【21】。
【注釋】
【1】 范文正公: 即范仲淹, 死后謚“文正”, 世稱“范文正公”。
【2】 咸: 都, 統統。
【3】負:背靠;郭,在城的外圍加筑的一道城墻;負郭:指近郊。稔:莊稼成熟,豐收。
【4】贍:供養。
【5】長:年紀大或輩份高。計:計賬。時:按時,定期。焉:指代帳目表冊。
【6】縑:雙絲的細絹。
【7】斛:量器名,也是容量單位,古時以十斗為一斛,南宋末年改五斗為一斛。沛然:充足的樣子。
【8】屏:棄,退隱或罷免.俟(si):等待.與(yu):通“預”,參預。焉:指代分配這件事。
【9】較:概略、大致。
【10】嘗:曾經。逮:達到。
【11】為西帥:指宋神宗慶歷三年范仲淹出任陜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大政:國政。
【12】歿(mo):死亡。修:經營。
【13】斂:通“殮”,給尸體穿衣下棺。惟:只,僅僅。
【14】晏仲平: 即晏嬰,春秋時齊國夷維(今山東省高密縣)人,在齊靈公、莊公、景公時歷任卿相,后人把他的言行編纂成書,名《晏子春秋》。敝(bi):破舊。羸(lei):瘦弱。
【15】桓子:姓陳,名無宇,春秋時齊國大夫。
【16】晏子:指晏嬰。餒(nei):饑餓。彰:彰明、顯示。
【17】齊侯:指齊景公,齊是周王封賞的侯爵,所以稱它的國君為侯。觴(shang):酒器,向人敬酒或自飲叫“觴”,這里指罰酒。
【18】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鄒人,是繼承儒家學說的重要人物。“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見《孟子·盡心》。前一個“親”為動詞,親愛;后一個“親”為名詞,親人;仁:仁愛。
【19】都:久居,處在。三公:輔佐君主掌握軍政大權的最高官員,具體官職歷代不同,周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西漢以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為“三公”,御使大夫亦可稱“三公”;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唐宋仍有“三公”之稱,但已無實權。萬鐘:鐘,量器,六斛一斗為一鐘;萬鐘,極言俸祿優厚。邸第:官府宅第。雄:雄偉。輿:轎。聲色:歌舞女色。孥:兒女。富:多。
【20】卿、大夫、士:泛指大小不等的官職。廩稍:米倉,也指儲藏的米,這里指公家給的糧食。奉養:供養,這里指供養自己。瘠:瘠,通胔,沒有完全腐爛的尸體。
【21】以:把,用,指代《義田記》。
【賞析】
本文對范仲淹興“義田”, 周濟族人及賢人的義舉作了周詳地記敘, 并引經據典, 倍加贊揚。其目的在于號召后來的達官貴人向他學習, 多做一些有利于窮人的事情, 以緩和北宋末年日趨尖銳的社會矛盾。
要理解這篇文章, 就要對范仲淹其人有個大致的了解。范仲淹 (989——1052), 字希文, 宋蘇州吳縣 (今屬江蘇省) 人, 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他幼年喪父, 出身貧困,刻苦學習, 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進士及第, 出仕后有敢言之名。宋仁宗天圣年間, 他出任西溪鹽官時, 曾向泰州知州張綸建議修建捍海堰, 使大量土地免遭海潮淹沒。仁宗寶元三年, 西夏進犯延州, 他出任陜西經略副使, 改革了軍制, 鞏固了邊防。仁宗慶歷三年, 他任參政知事; 此一時期, 北宋階級矛盾日趨尖銳, 官俸兵餉激增, 民窮財困, 農民起義時有爆發,又受遼、夏威脅。在這種情況下, 范仲淹、富弼、歐陽修等人要求革新政治。范仲淹提出了“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衣桑、修武備、減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十項建議, 主張建立嚴密的任用官吏制度, 注意農桑, 整頓武備, 推行法制, 減輕徭役。樞密副使富弼也上“當世之務”十余條及“安邊十三策”, 建議“進賢退不肖、止僥幸、去宿弊”等。對于這些建議, 仁宗曾加以采納, 但很快就遭到保守派的反對, 范仲淹、富弼、歐陽修等被指控為“朋黨”, 均遭貶逐, 這就是所謂的“慶歷黨爭”。范仲淹先被貶任陜西四路宣撫使, 又被貶往潁州, 在赴任途中病死。范仲淹畢生致力改革, 不僅提出改革主張, 而且身體力行, 創辦“義田”便是他改革思想的一個重要實踐。錢公輔著文記敘此事, 也是北宋改革派同保守派斗爭的反映。
作為晚輩后生, 錢公輔撰寫此文時開宗明義, 首先介紹了范仲淹其人及其所創辦的“義田”。范仲淹是蘇州人, 畢生喜歡施舍, 不論是同族中親近而貧窮的人, 還是疏遠而賢能的人, 他都給以周濟。他做官以后, 在城市近郊購買了能夠經常豐收的土地近千畝, 名為“義田”, 靠這些田地的收獲周濟同族人, 使他們天天有飯吃, 年年有衣穿, 碰到嫁女、娶妻、受災、喪葬等特殊情況時都能得到必要的供給。為了管理好“義田”, 他從同族人當中挑選年紀大、品行好的人管理帳目, 定期公布收支情況。他還制訂了施舍的標準: 每人每天一升米, 一年一匹絹; 嫁女的給五十千錢, 再嫁的給三十千錢; 娶妻的給三十千錢, 再娶的給十五千錢; 埋葬死者的給三十千錢, 埋葬小孩的給十千錢。“義田”每年收獲稻谷八百斛, 供養同族人九十口還富富有余。丟官在家、等待任用的, 都在供養之列; 一旦他們出去做官, 就不再供給了。從這段周詳的記敘可以看出, 范仲淹創辦“義田”的目的非常明確, 就是為了使同族人個個有飯吃, 人人有衣穿, 不至于因為天災人禍而挨凍受餓; 他對“義田”的管理不但嚴格, 而且公道。作者所以介紹得這么周詳,恐怕還是要叫人效法吧!
接下來,文章分三個層次,采用對照比較的方法,對范仲淹的義舉倍加贊賞。評價之高,贊美之甚,極言之至。
首先,文章記敘了范仲淹平生的志向在于興“義田”,不僅自己這樣做,還教育子孫后代這樣做。他們全家都把收入用來周濟別人,一生甘守清貧,以至范仲淹病故后,遺體沒有好衣服裝殮,兒子沒有錢為他辦理喪事。沒有留下任何個人遺產,“惟以施貧活族之義,遺其子而已”。同族人有飯吃、有衣穿、生活安定同范仲淹清貧一世進行對照。
其次,將范仲淹同先人晏仲平加以對照比較。春秋時齊國國卿晏仲平乘坐的是瘦馬拉著的破車,齊國大夫陳桓子說他這是隱瞞君王給他的賞賜。晏仲平回答說:“自從我做了大官以后,我父親的一族沒有人不乘車的,我母親的一族沒有人不豐衣足食的,我妻子的一族沒有人挨餓受凍的,齊國的士等待我接濟才能燒火煮飯的有三百多人,象這種情形,是隱瞞君王的賞賜還是顯示君王的賞賜呢?”作者繪聲繪色地講述了這件事情,并且加上了自己的評斷,認為晏仲平的仁德接近于孟子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的主張,給以很高的評價。然而,筆鋒一轉,指出范仲淹興“義田”的作法“賢于仲平”,而且,“規模遠舉”已經超過了晏仲平。這種遞進式的烘托比照,將范仲淹“義田”之舉所表現出來的優秀品格推向更高的境界。
第三,將范仲淹同那些一毛不拔的士大夫相對照比較。世上有那么一些處于三公高位、享受優厚俸祿的人,他們住宅雄偉,車轎華麗,樂工女色眾多,妻妾兒女富有,但是,這些都不過是供他一個享用罷了,他的同族人根本不能登他的家門,更何況那些疏遠而賢能的人了。也有那么一些官吏,他們自己豐衣足食,而他的同族人卻拿著葫蘆瓢沿街乞討,甚至凍餓而亡,尸橫溝渠;連這些同族人他都不聞不問,更何況那些非親非故的人了。這些只顧自己享樂,不顧他人死活的人,在范仲淹面前都是罪人!從而,從反面映襯出范仲淹的高尚。
通過以上三個方面的對照比較,作者對范仲淹興“義田”的義舉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同時,又強調這些評價不是作者一個人的看法。范仲淹的忠義,滿朝文武都欽佩;范仲淹的作為,整個邊境地區都在傳誦;范仲淹的英明,天下百姓都知道。既或作者不寫,后世一定會有史官記錄他的事跡,使之萬古流芳。作者只是出于對范仲淹的敬慕,才寫了這篇《義田記》。再一次闡明了撰文目的在于號召本朝人向范文正公學習,為緩和尖銳的社會矛盾,做一點周濟窮人的事情。這實際上是以宣傳范仲淹所作所為為題,進一步宣傳革新政治主張的散文。
上一篇:《古文觀止·駱賓王·為徐敬業討武曌檄》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國策》·樂毅報燕王書》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