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胡國瑞
何處吹笳薄暮天, 塞垣高鳥沒狼煙。
游人一聽頭堪白, 蘇武爭禁十九年!
這是一首神韻悠揚、情蘊深遠的邊塞風情歌詠。首句以聞到笳聲提起,順帶點出聞到笳聲的時間,次句緊接繪出聞笳時眼前一片遼闊的塞上景象,展示出詩題的兩個方面,于是在后二句抒發(fā)詩題的情蘊。首句從聽覺所感寫起,這是全詩重心。“何處吹笳”表明笳聲來自遠處,乍聽到之頃還未及辨明笳聲傳來的處所。“薄暮天”乃由笳聲觸及聽覺而意識到,吹笳常在晨或暮時,此際定非早晨,故自然意識為“薄暮天”時。而薄暮為一日將盡萬類將息之時,亦客子極易動情之時。由此進而帶到視覺所感。次句由聽覺轉(zhuǎn)到視覺,展示出邊塞上薄暮時的光景。“塞垣”即長城,表明聞笳者所在之地。塞垣上空高飛的鳥兒沒入狼煙里,這是一幅多么空闊高遠的自然景象!“狼煙”即烽煙,于烽火臺上積狼糞燃起,據(jù)說狼糞燃燒的煙向上直升,故烽煙亦稱狼煙。“鳥沒狼煙”即鳥消失在狼煙騰起的高空中。詩中主人公就在這薄暮的時間里,面對這樣一片空闊的塞上景象,聽著遠處傳來悠揚的笳聲,心靈深處會激起什么樣的情緒啊!
詩人在后二句表白了“聞笳”的心情。“游人”句極意形容笳聲之令人難堪,由此更推想蘇武苦節(jié)之難能。“游人”為旅游邊塞之人,唐代士子為了追求功名,常旅游塞上。“爭禁(讀今)”為怎么忍受之意,“爭”用同“怎”。“游人”句為全詩結(jié)穴所在,它是從上二句感受中產(chǎn)生的情思的凝結(jié),其所蘊蓄,至耐尋味。笳為胡地之樂,其所演奏,自是邊地苦寒之聲,其中思緒,亦自多端,生死離合,流徙戰(zhàn)伐,皆邊人生活實感,無不形之笳聲。游人至此,孑然四顧,聽笳聲之悠揚,俯仰人生,當有極不堪之感觸。“一聽頭堪白”,不過極言其情之難堪。然偶一當此,已如此難堪,不知蘇武何以能忍受如此生活達十九年之久,其心懷故國,守節(jié)不屈,情志之堅固,真不易矣,贊嘆之余,崇敬之甚,自不待顯言了。全詩意象開闊,情調(diào)激越,體現(xiàn)了詩人俊邁的個性。
上一篇:楊樹增《辛丑秋感》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唐驥《邊戶》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