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順之
【作者介紹】
唐順之(1507—1560),字應德,一字義修,武進(今江蘇常州市)人。嘉靖八年(1528)會試第一,官翰林編修,校累朝實錄。后因疏請皇太子出御受賀,而這時世宗稱疾不視朝,怒曰:“是料我必不起也。”遂被削籍歸里,居宜興山中。
當時倭寇屢犯沿海,明廷遣工部侍郎趙文華至江南督察軍情,文華為嚴嵩親信,而與順之有同年之誼,乃上疏薦順之,于是與胡宗憲同謀討賊,宗憲亦出文華推薦。順之以為御寇上策,當截之海外,若任其登陸,則內地皆受禍。乃親自出海,一晝夜行六七百里。
后升右僉都御史,巡撫鳳陽。力疾泛海,登焦山,嘆曰:天使吾病,不能展其能。然使一病都堂居海中,則諸將無敢不下海。遂欲從太倉取道常熟居海中,行至通州而卒。崇禎初,追謚襄文。有《荊川先生文集》。
順之因交結嚴氏父子,其晚節曾為人詬病,《明史》本傳也說“然聞望頗由此損”。王世貞之父王忬為嚴嵩所害,有人以為是順之進讒于嚴嵩之故,順之所以死于舟中,就是王氏兄弟毒斃的。這固然是無稽之談,但王世貞確是很憎惡他,稱為“毗陵一士大夫”。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集類,對順之所以交結嚴嵩的原因,有較為公允的論斷。明《世宗實錄》也說順之棄其長(文學)而暴其短(武功)。但順之在抗擊倭寇的戰役中,固亦不失為鞠躬盡瘁。
他的詩,始學初唐,略具清華,律詩較佳。中年談兵講學,漸趨險怪,如“若過顏氏十四歲,便了王孫一裸身”,又如“箭箭齊奔月兒里”,“別換人間蒜蜜腸”等。但這與他的文學主張也有關系,在《與洪文洲書》中就說:“近來覺得詩文一事,只是直寫胸臆,如俗語所謂開口見喉嚨者。使后人讀之,如真見其面目,瑕瑜俱不容掩,此為上乘文字。”話雖如此,作詩畢竟與說閑話不同。
他的七古《峨嵋道人拳歌》、《楊教師槍歌》,寫拳術,寫槍法,都很生動靈活,也因為他是內行人之故。
他的五絕,也有討人喜歡的,如《松關》:“月出照松關,松陰正滿地。恐有山僧歸,終夜不須閉。”《山田》:“從橫亂峰里,忽此見平田。不須抱甕汲,自有峰頂泉。”《聽鶯閣》:“春催金谷曉,一望百花齊。不作遼西夢,從渠著意啼。”
上一篇:《別內》明代詩賞析
下一篇:《塞垣鷓鴣詞》明代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