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劉基
工之僑得良桐焉,斫而為琴1,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自以天下之美也,獻之太常2。使國士視之3,曰:“弗古!”還之。
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4,作斷紋焉;又謀諸篆工5,作古窾焉6;匣而埋諸土。期年出之7。抱以適市8。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9,獻諸朝,樂官傳視,皆曰:“稀世之珍也。”
工之僑聞之,嘆曰:“悲哉,世也! 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圖之,其與亡矣。”遂去,人于宕冥之山10,不知其所終。
1斫(zhuo):砍削。2掌管禮樂的官吏。3國士:一國的杰出人物。4諸:之于。5鐫刻工匠。6窾(kuan):通“款”,即“款識”,古代鐘鼎彝器鑄刻的文字。7期年:整一年。8適:前往。9易:交換。10宕冥之山:假托的山名。宕冥:高不可測的蒼天。
【析點】 工之僑以“良桐”制琴,琴“金聲而玉應”,因其“美”獻給主管禮樂的官府,豈料卻因“弗古”而被棄還。要“古”么? 好了,聰明的工之僑將這張琴進行了一番仿古加工,“作斷紋”、“作古窾”,又裝在匣中“埋諸土”。一年后掘出,以“百金”售于“貴人”,“貴人”再獻給主管禮樂的官府,就視為“稀世之珍”了。同一張琴獻給同一伙“樂官”,“樂官”竟是截然相反的兩種態度,足見這伙“樂宮”崇古鄙今的極壞風氣,同時,又可見其不辨良莠、不識真偽而盲目崇古的愚昧無知。何等可笑、可悲! 作者寫到這里并未擱筆,接著又寫了工之僑對此事的言與行。工之僑感嘆道:“悲哉,世也! 豈獨一琴哉? 莫不然矣!”好一個“世也!”“莫不然矣!”這一筆猶一柄利劍,直刺封建社會整個昏庸、黑暗世道! 在這樣的一個封建社會里琴的悲劇不正是人的悲劇么? 工之僑以為“不早圖之,其與亡矣”,于是“入于宕冥之山”。他不肯與這個社會世道同流合污,毅然與之決裂。
作者寫“琴”的遭遇,運用強烈對比手法,故事的矛盾格外鮮明、突出。結尾以點睛之筆,揭示全文主旨,文簡而力勝千鈞
上一篇:《致徐小淑絕命辭》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芍藥》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