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護上征去,儂亦思聞許。
愿作石尤風,四面斷行旅。
黃河流無極,洛陽數(shù)千里。
坎軻戎途間① ,何由見歡子。
[注釋]
①坎軻 (ke): 同 “坎坷”,道路不平。
[賞析]
《丁督護歌》是南朝宋時的樂府曲,《樂府詩集》 中屬于 “清商曲辭 ·吳聲歌曲”。歌亦名 《阿督護》。關(guān)于詩題本事,據(jù) 《宋書 ·樂志》載: 《督護歌者》,彭城內(nèi)史徐逵之 (西征荊州) 為魯軌所殺,宋高祖使府內(nèi)直督護丁旿收殮殯埋之。逵之妻,高祖長女也,呼旿至閣下,自問殮送之事。每問輒嘆息曰: “丁督護!”其聲哀切,后人因其聲廣其曲焉。文學批評史家王運熙先生說: “由于只是利用 ‘丁督護’作為和聲來創(chuàng)作歌曲,所以現(xiàn)存歌詞內(nèi)容和本事不相吻合。如丁督護本是收尸人,歌詞中成為出征人; 徐逵之原是西征,歌詞中成為北征等等。但歌詞中仍然保存著歌詠愛人出征這一內(nèi)容。” ( 《先秦漢魏六朝詩鑒賞辭典·丁督護歌二首》)到了唐代,詩人李白在學習六朝樂府民歌并推陳出新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取其曼聲哀惋的曲調(diào)詠江南水夫盛夏運石逆水上溯的辛勞及其悲苦心境,提高了這一樂府古題的思想意義。
劉駿這二首小詩以女子口吻述情抒怨,寫女子送別督護(歡子)北征洛陽之際依依不舍的戀情。第一首,離別在即,思緒萬千,舍不得,留不住,幻想阻斷行旅。第二首,軍令如山,督護前行。女子獨處閨中,思越關(guān)山,徒然相思,戎途坎坷,郎蹤難尋,無限凄傷心緒,隨黃水滔滔起伏。二詩在創(chuàng)作構(gòu)思上最感人之處,是其大膽的想象。吳儂多情,萬般無奈中不禁騁想天外,愿將此身化作阻斷行旅的石尤風,留住督護的行船。關(guān)于石尤風,相傳古代有石氏女嫁為尤郎婦,情甚篤。尤欲經(jīng)商遠行,石氏勸阻無效。尤死于異地,石也憂傷而死。臨終前發(fā)誓,愿化作打頭逆風,為天下思婦阻斷愛人的行船。船家因稱此風為石尤風,視為行船時的大忌。按通常情理來說,親友上船之前,送別者多有祝愿風平浪靜一路平安順利到達目的地的話語。此詩中的女子,在親人出征航行之際卻語焉不“祥”,帶著“詛咒”意味送征人上路。“愿作石尤風,四面斷行旅。”乍讀時,可能給人以有悖于常情常理的誤解。其實,詩人正是從有關(guān)石尤風的傳說中捕捉到最感人的一點詩意·古代婦女對愛人一片癡情熾熱的苦心。正如唐人劉禹錫所詠: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 (情) 卻有晴 (情)。” ( 《竹枝詞》) 作為一位文學素養(yǎng)甚高,雅愛詩歌創(chuàng)作、詩心靈銳的帝王詩人,作者劉駿與民間故事犀心相通,以肯定日常尺度認為不合情理的浪漫主義幻想強化抒情的力量,使之符合于詩歌藝術(shù)的“無理之理”。那激情如焚的誓詞,喊出了古代婦女渴望相愛相從、愛情永駐的心聲。南朝樂府民歌《那呵灘》云: “聞歡下?lián)P州,相送江津灣。愿得篙櫓折,教郎到頭還。”其構(gòu)思、蘊意,與劉詩酷有。文人創(chuàng)作和民間詩歌如此默契,表明民間詩歌以其風神韻致之魅力給文人創(chuàng)作以深遠的影響。
上一篇:唐玄宗—李隆基《鹡鸰頌 (并序)》
下一篇:周穆王·姬滿《東夏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