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蘇軾的這首詞作于何時,已不可考。據說,他在晚年被貶官嶺南時,曾叫侍妾朝云唱此詞。《林下詞談》載:“子瞻在惠州,與朝云閑坐。時青女(霜雪之神)初至,落木蕭蕭,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殘紅’。朝云歌喉將囀,淚滿衣襟。子瞻詰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也。’子瞻大笑曰:‘是吾正悲秋,而汝又傷春矣’。遂罷。”可以斷定,這首詞即使不作于惠州,也能較為代表他這一時期貶官惠州時的心情。是他政治上失意心情的真切反映。整篇的景語,實際上皆是情語,充滿了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情感。
初看這首詞,好象是一幕惱人的喜劇。既寫了暮春殘景,又感嘆春光易逝,佳人難見,整個上半闋都是在傷春。這是一幅郊原春暮的畫面:紅花凋落,春杏初成,燕子悠飛,綠水繞舍,柳絮紛揚,芳草無垠。而“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又把纏綿悱惻的傷春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哀婉動人。下闋寫的是墻外行人的單相思。秋千在墻內高蕩,佳人們歡聲笑語,不絕于耳,這怎能不使墻外行人心蕩神怡,對佳人產生愛慕之情呢? 然而,“墻里佳人”并不知道墻外有一位“多情”的行人,舞罷秋千,翩然而去。結果,“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留下無盡的失戀、感嘆和惆悵,煩惱倍增。
不難發現,這首詞首先概括地寫出了暮春的全貌:花、草、杏、柳、燕,無不朝氣蓬勃,生機盎然。然后再描寫人物的動態。在經過一番藝術審視之后,作者把描寫的重點放在莊院的一角上。這段描述,可分為四層:第一層是“綠水人家”的輪廓,只一句“墻里秋千墻外道”,就把界線(一堵墻)、雙方(墻內、墻外)、設置(秋千、道)勾畫出來了,用筆是多么省儉。第二層點明了人物:佳人、行人。同時又描述活動:嬉玩、傾聽。通過一鬧一幽,把故事引向高潮。在第三層,佳人玩過之后,散去。行人惆悵,故事轉趨低沉、傷感。最后一句“多情卻被無情惱”,用一個“惱”字結束全詞。一方多情,一方無情,托出了“落花有意隨流水,流水無情戀落花”的傷感氛圍,從而使詞的意境更加清悠、深遠。
更深一步的看,上下闋雖然一寫景、一抒懷,但都是感嘆春光的易逝,美景不再來,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系。如上闋的暮春景象的描寫,實際上烘托下闋的“佳人難再得、美景不常在”,是一氣貫注的。而上闋的“綠水繞人家”,則是為下闋的“墻里秋千”作準備、留鋪墊的。可見,這首詞的藝術構思,是多么精心,多么巧妙。作者的悲涼心情從中得到了集中的反映,真切的顯現。
上一篇:《驀山溪·金·張中孚》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行宮·唐·元稹》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