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文《雜說》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本篇是四篇《雜說》中最后一篇。文中所說伯樂與千里馬之事,本于《戰國策·楚策》,但其意義和表現手法已經有所不同,該文以善于相馬的伯樂比喻識才者,以千里馬比作有才之士,強調統治者要知人善任,進用良才,但不作正面論證,而是在開頭一句提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的中心論點,突出識人的極端重要后從反面進行闡述,先說不能識馬的結果是: 即使是名馬,也“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千里馬得不到用武之地。接著講不會飼養馬的結果是:“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連一般的馬都比不上,哪里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最后加以歸納,在既不能識馬、養馬、用馬而又叫喊“天下無馬”的對照中,對“執策”者進行辛辣的諷刺。末尾“嗚呼!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是反詰和感嘆,表現了作者對糟蹋良馬行為的極大憤懣。通篇連類設喻,說明良才常有,缺少的是識別和任用良才的人,滿含感情地寄托了作者自己的懷才不遇之感,并為受壓抑之士傾泄不平之氣。
韓愈主張為文“豐而不余一言,約而不失一辭”(《上襄陽于相公書》),此文就是韓文言簡意賅、精悍無匹的范例之一。全文只有百余字,可是寫得既蘊藉雋永,寓意深曲,又回環跌宕,一波三折。論證上富有嚴密的邏輯性,描述上具有鮮明的形象性。構思精妙,筆力矯健,文字活潑,是我國古代短文中的精品。
上一篇:曹丕詩《雜詩二首》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詩歌·文天祥詩《正氣歌》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