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無名氏
一團茅草亂篷篷,驀地燒天驀地空。
爭似滿爐煨榾柮,慢騰騰地暖烘烘。
這首詩題于河南蒿山極峻法堂壁上。作者不明。詩的淺層意蘊并不難懂:茅草虛而不實,一篷火就燒光了。哪及得上樹根結實耐繞,可以長久地靠它取暖。詩人引口語入詩,通俗流暢,形象生動,對比顯明而又前后對應,如“一團”對“滿爐”,“驀地燒天”對“慢騰騰地”,“驀地空”對“暖烘烘”,表現出較高的文學素養。
關于詩的主旨,眾說不一。有說是政治上的保守派譏刺王安石變法旋起旋滅,以發泄自己幸災樂禍的陰暗心理;有說是佛家勸戒世人要安守本分,富貴不可強求,非分之想必帶來滅頂之災。從詩作題于蒿山寺廟來看,此說似更有道理。若排除上述古人寫詩時的消極主旨,此詩亦給我們以一定的人生感悟和哲理啟示。
其一,從烤火取暖這個角度看,茅草易著而不久,不宜選用,而榾柮結實堅硬,著火后能維持相當長的時間不滅,是烤火的好材料。所以,在目的確定后,還應選取合適的方法、途徑、材料等,才能順利地實現既定目的,取得成功。
其二,茅草與榾柮自身并無絕對的優劣之分,關鍵是看為了何種目的去選用它們。如同樣為了御寒,如果是要蓋屋頂,則顯然首選的材料是輕而暖的茅草,榾柮與之相比就相形見絀了。就說烤火吧,可以利用茅草易燃的特點,選其做引火的材料,單燒榾柮,是很難引著火的。可見,物各有長,知人善任,因勢利導,辦事成功的把握就更大了。
其三,倘使換個角度,從茅草和榾柮的角度來看,則他們都是以犧牲自己去造福人類,他們的自我犧牲精神同樣可貴,無分軒輊。榾柮經久耐燒,把光和熱無私奉獻給人類,這種踏實質樸的老黃牛精神當然可敬;茅草雖頃刻而滅,卻全身心投入這場烈焰之中,“驀地燒天”,如經天的流星,雖已隕落,卻留下輝煌的一閃,永照人間,同樣可敬可欽!短暫的青春,永久的人生,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所以,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角度不同,結論往往也截然不同。遇事多想多看,才能全面把握住事物的各個方面,提出合乎實際的處理意見,順當穩妥地解決問題。主觀、片面、機械地看問題,常會事與愿違,干出南轅北轍的傻事來。
上一篇:《題墨竹·[元]楊載》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題張司業詩·[宋]王安石》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