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
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
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這首紀行寫景七絕詩,清新喜人,初夏風光映現眼前。詩寫得富于變化,不是一開始就把所有的景象全部寫盡,而是逐次寫來,逐步深入。詩題的“三衢”即三衢山,在今浙江省衢縣境內。
首句中“梅子黃時”指初夏時節,這時梅子開始成熟。每年這時,南方進入“梅雨”季節。梅雨季節,陰雨不斷,今年則有不同,是“日日晴”。這為下文的聽鶯添聲作了鋪墊。
次句寫游蹤。“小溪泛盡卻山行”,先走水路,后改山行。以“卻”字形成游蹤的變化,并領起三、四兩句的所見所聞。
“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不減”和“添得”相對舉,形成錯綜變化。樹蔭還和“來時”一樣濃密,但添加了四五聲黃鶯的叫聲。在詩的章法上,不寫于前,而補于后。補于后,使來路和去程的境界在相同中見出差異。同中有異,側重點在異上.由此便以變化的形態調劑著詩人和讀者的審美感受。而且,詩人所添加給畫面的,并不重于色——視覺形象,因詩人明確寫道:“濃陰不減”,而是重于“聲”——聽覺形象,啼囀滑利的嬌鶯之聲。“添”字形成詩意的迭進、變化,鶯聲入詩,點活了畫面,平添了情味。一首七絕章法的變化和深入,顯示出畫面的轉換、畫意的深化,堪稱絕妙。
上一篇:范云《別詩》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陳與義《襄邑道中》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