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元好問·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原文賞析
塞外初捐宴賜金,當時南牧已骎骎。只知灞上真兒戲,誰謂神州遂陸沉! 華表鶴來應有語,銅盤人去亦何心?興亡誰識天公意,留著青城閱古今。
元好問的詩,以汴京陷落為一個重要轉折點,大抵前一時期多慷慨激昂,而后一時期,國家大勢已去,自己也被蒙古軍隊拘管,則多幽怨低徊、悲傷凄涼之意。
這首《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作于金哀宗天興二年 (1233) 四月。此時,金國都城汴京經過蒙古軍兩個年頭的圍攻,已經力不能支,金哀宗出逃后,汴京守將西面元帥崔立,即以城降于蒙古。四月二十日,聚皇族男女五百余人送往蒙古軍中,再押解至離汴京五里的小城——青城。四月二十九日,復以金國舊官員拘管山東聊城。這一天,元好問與被俘其他官員一起離開汴京,向聊城東去。在離開汴京的時刻,回顧了金朝衰亡的全過程,寫詩抒發哀怨,寄托了悼念亡國的沉哀深痛。
詩的前四句,作者以極其沉痛的心情,總結了金朝敗亡的教訓?!叭獬蹙柩缳n金,當時南牧已骎骎。”“捐”,拿出財物?!把缳n”,金國為了在邊境加強守備,自海陵王正隆年間(1156—1161),即向北方邊境各部賜給宴會用的金錢; 從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 起,又規定每五年宴賜一次,派遣官吏前往主持其事。“南牧”,語出賈誼《過秦論》: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北狈接文撩褡逑蚰蠑U展勢力,故“南牧”實含有侵略的意味“骎骎 (qin)”: 馬走得很快的樣子。這兩句指出朝廷在最初付給邊境各部的賜宴金時,蒙古就已經南下牧馬,迅速發展其勢力,向南方侵略了?!爸恢鄙险鎯簯颍l謂神州遂陸沉!”“灞上” 即霸上,在長安東郊。據《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載: 漢文帝到霸上和棘門視察駐軍營地,直馳而入,將軍以下的將官都出來迎送。接著來到周亞夫的營地,不得入,軍士皆全副武裝,作好戰斗準備。文帝曰: “嗟夫,此真將軍矣! 曩者霸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陸沉”,比喻國土因喪亂而沉淪。這兩句是說,我只知道金國的軍隊像漢朝的霸上軍那樣如同兒戲,不堪一擊,哪里會料到大好神州居然就這樣淪亡了呢!
這兩聯,采用了對比手法。首聯起句從金朝當初的守備寫入,而重點卻是在后一句,說明蒙古南下侵略之意由來已久?!绑V骎”二字,用比喻手法,十分生動形象地表明了蒙古南下之快而猛,其勢咄咄逼人,如聞馬蹄疾馳之聲。頷聯從金國方面著筆,寫出金國的軍隊缺乏訓練,沒有警惕,武備松弛。這就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一方面虎視眈眈,銳不可當,另一方面卻麻痹大意,軍無斗志,它的必然結果,就只能是金國的節節敗退,以致中原淪陷,祖國陸沉,自己也不得不“出京” 了。這里面,充滿著作者對金朝當權誤國者的強烈憤慨,滿懷著對國家淪亡的痛惜。在這兩聯中,作者巧妙地使用了幾個虛字、虛詞,如“初”、“已”、“只知”、“誰謂”,在語氣上起了承接、轉折的作用,使得詩句讀來自然流走,一氣直下,有如江河奔流,一瀉千里。
詩的后四句,具體描寫了“出京”的情景,對天下大勢的劇變和國家的興亡,表示了更為深沉的嘆惋。頸聯“華表鶴來應有語,銅盤人去亦何心?”借用兩個典故,來描寫自己“出京”時的凄苦心情?!叭A表鶴來”,用《搜神后記》中故事:遼東人丁令威學道成仙,千年后化鶴回到故鄉,停在城東門的華表上,作歌曰: “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非昔,何不學仙冢累累!”“銅盤人去”,用《漢晉春秋》故事:漢武帝在京城長安造金銅仙人,上有承露盤。魏明帝景初元年,“帝徙盤,盤拆,聲聞數十里,金狄(即銅人)或泣,因留霸城。”這兩個典故與當時的情形十分貼切。詩人想到,如今京城淪陷,我又北去,將來再回來時,一定會像丁令威那樣發出“城郭如故人非昔”的慨嘆了。再看到蒙古軍在汴京大肆擄掠(作者五月三日有《北渡》三首,從“擄掠幾何君莫問,大船渾載汴京來”的詩句中,可見蒙古軍劫掠之兇殘),即使是沒有知覺的銅人也該下淚,何況我這個多情的人,該是什么心情呢?兩句婉轉曲折,而又一往情深,把對故都的系念,表現得十分深切。
最后,作者茫然地望著天空,發生了更加凄涼的感嘆:“興亡誰識天公意,留著青城閱古今?!弊髡咴谠娤伦宰⒌溃骸皣跞∷危谇喑鞘芙??!睋端问贰J宗本紀》載:“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辛酉,帝令孫覲撰降表如青城?!庇?,《金史·哀宗本紀》: “天興二年(1233)四月癸巳,崔立以梁王從恪,荊王守純,及諸宗室男女五百余人至青城,皆及于難。”原來,歷史竟有這樣驚人的相似之處,一百年前,就在汴京城外的青城,金國接受宋欽宗的投降,滅掉了北宋;而一百年之后,金國卻又在這里向蒙古軍投降,這難道是天公有意安排的嗎?“誰識天公意”,是說對天公的意志捉摸不定。表面看來,作者似乎把興亡歸之于天,其實,這里面大有深意。聯系前四句中對歷史教訓的總結,這里的潛臺詞分明是:無論北宋也罷,還是金國也罷,任何朝代和國家,如不加強軍備,都只能落得如此敗亡的下場。因此,最后點出“留著青城閱古今”,是說自己已經身為俘虜,無能為力了,還是讓青城去作為古今的見證人,對是非得失作出公正的裁決吧!在悲涼凄苦的情調中,作者冷靜地總結了歷史的經驗教訓,從而把本詩的思想意義,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表明了作者在政治上的遠見卓識。
上一篇:古詩《顧祖禹·甲辰九日感懷》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孫原湘·登白云棲絕頂》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