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恭尹·讀秦紀》中外哲理詩賞析
謗聲易弭怨難除, 秦法雖嚴亦甚疏。
夜半橋邊呼孺子, 人間猶有未燒書。
“秦紀”,即秦史,秦朝史書。此詩講任何嚴刑峻法都不可能完全消除百姓的反抗意識,有壓迫就有反抗。
據《國語·周語上》記載,周厲王暴虐無道,又害怕百性的輿論,于是派衛巫監督群眾,一旦發現批評他的即處死,搞得百姓噤若寒蟬,路上相見,只敢使個眼色。周厲王高興地說:“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但是,三年以后,暴虐的周厲王被放逐。本詩首句的“謗聲易弭”四字即源于此。弭,禁止;謗,謗言,背后的議論批評。禁止群眾說話還是容易做到的;可是,消除百姓心中的積怨卻不那么簡單了,此句所言即為全詩主旨。“秦法雖嚴亦甚疏”。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三十四年(前213),丞相李斯上奏:“臣請史官非秦紀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焚書令,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毀書。詩中的“秦法”即指此而言。
另據《史記·留侯世家》載:一次,張良在下邳(今江蘇宿遷)橋上散步,一位老人走到張良身邊,故意把鞋子掉落橋下,并毫不客氣地讓張良為他取鞋、穿鞋,曰:“孺子,下取履!”張良本想罵他,但最終還是耐著性子為他辦完了一切。老人待張良為他穿好鞋后,便笑了笑,隨即離去。張良十分吃驚, 目送著老人離去。老人走了一里多地,又折了回來,約定夜半時間,向張良傳授了《太公兵法》一書。“夜半橋邊呼孺子,人間猶有未燒書”二句即指此。“夜半”,為圯上老人向張良傳兵法的時間。“橋邊”,為下邳之圯。圯即橋。“呼孺子”,是圯上老人喊張良。 “未燒書”,即《太公兵法》。作者敏銳的眼光使他從《史記·留侯世家》中看到了著名的焚書令并未能燒掉農醫卜筮以外的一切書籍,由此得出“謗聲易弭怨難除,秦法雖嚴亦甚疏”的結論。
不論歷史對秦始皇做出何種評價, “焚書令”都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是自恃強大的秦始皇壓制并鏟除百姓之中反秦意識的一次嘗試;但是,秦始皇的做法并沒有成功。因為無論多么嚴酷的防范,都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反抗,特別是反抗意識。
上一篇:《沈玄廬·讀大白的《對鏡》(一)》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杜運燮·貝殼》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