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詩《送元二使安西;冬晚對雪憶胡處士家》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冬晚對雪憶胡處士家
寒更傳曉箭,清鏡覽衰顏。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閑。借問袁安舍,翛然尚閉關。
中華書局校刊本《王右丞集箋注》卷七
王維還給我們留下了抒寫友情的詩篇,不乏佳構,這里選的兩首,即為其中膾炙人口的篇章。
《送元二使安西》一詩,由于他運用了巧妙的藝術手法表達了濃郁深摯的感情,所以被譜成歌曲。首聯兩句,寫送別友人的地點和景物。送行之地是渭城,在長安西北。詩人送友人元二遠赴安西都護府,從長安一路送到渭城客舍,到了最后分手之地。送行的殷殷之情于此可見。早晨下過一陣細雨,潤濕了地上的輕塵,空氣潔凈,令人神清氣爽。客舍前后的柳樹被雨水沖洗一新,柳色青青,綠意醉人。詩人不寫友人前路的遙遠、邊地的荒涼,而用清新明朗的筆調描繪送行之地春光明媚的美景,正與心中的離情構成反差,襯出意念中的“春風不度玉門關”的塞外的荒寒、冷落。此時此地,此情此景,不免使行者、送者都生出留戀、悵惘之情,因為一出關外,就再沒有這樣美好的景物了。景物的明媚使人倍感友情的溫暖,從而為次聯的勸酒惜別作鋪墊。這一手法與高適的《別董大》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高適的詩意是先抑后揚,與此詩相反。其二是借景抒情。詩中的“柳”是離別的象征,是寄情的客體。低拂的柳枝使人想起《詩經·采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的意境,“柳”字又諧“留”字之音。“客舍”與“柳色”都喚起了、烘托了別情,自然地引出了后一聯的內容。餞行之宴已將結束,詩人頻頻勸酒,行者已不勝酒力,但送行者還要“勸君更盡一杯酒”,千言萬語道不盡惜別之意,只凝成最動人的一句:“西出陽關無故人。”因為陽關和玉門關都是漢唐時代與西域交通的門戶,出了陽關就進入邊地,從此要遠離故鄉友人孑然一身了,所以要殷勤勸告友人再干一杯,因為今后難得再聚首共飲,這最后一杯酒也就格外珍貴。離人相對,黯然傷別,這最后一杯酒、最后一句話,表達了無限的依依之情。詩人不說自己將與友人遠別,只同情友人前途孤單、寂寞,再無故人相伴,把悱惻之情從另一個角度來寫,就更使人回味不盡。這首詩在唐代就配樂演唱,成了離筵別席上的送行之歌,稱為“陽關曲”、“陽關三疊”。至于“陽關三疊”之如何“三疊”,歷來說法不一。據唐代詩人白居易“聽唱陽關第四聲”的詩句來看,唐代應是反復唱此詩的第四句“西出陽關無故人”,由此也可知此句在全詩抒情中的地位。
《冬晚對雪憶胡處士家》也是一首寫友情的詩。但此詩雖寫雪中懷人之情,卻重在描寫雪中山居環境的優美、閑靜,也是一篇詩中有畫的佳作。從詩題中“冬晚”和詩的首句“曉箭”來看,此詩寫了一天的時間。首聯寫晨起攬鏡。“寒更”二字,已透出寒意,“傳曉箭”更說明這是一個寒冬的早晨。詩人攬鏡自照,不禁為自己容顏的衰老而生感喟。頷聯寫山中雪景。這一聯描寫聽覺和視覺的感受十分細膩。“隔牖風驚竹”,用一“驚”字寫出風勢之大、風聲之響,為下文開門探看張本。“開門雪滿山”,語淺意新,開得門來,眼前一亮,已是滿山大雪。這是一個壯麗的銀妝素裹的世界,是一個高潔而寧靜的天地。“開門”與“雪滿山”相連,流露出詩人面對千山萬壑間雪花飛舞、群峰層林上一片銀白的美景,油然而生驚喜和贊嘆之情。頸聯寫深巷和廣庭的閑靜。出句寫雪花紛飛,對句寫白雪鋪地。詩人欣賞的目光由大雪滿山的野景轉向山村的近景。山中居民本來不多,寒冬之時行人更少,因而風攪雪花漫天亂飛,襯托得深巷格外寂靜。轉回自己的院子,見白雪積素,倍覺閑雅。景物描寫渲染出一片閑靜的意趣。尾聯寫冬晚對雪懷人。雪下了一天,已是“城中增暮寒”的時分,詩人不由得想起友人胡處士的住家。友人家境清貧,在這大雪封門路斷行人的寒冬,他的家是不是和袁安的居舍一樣還關著門呢?“借問”一詞表達了關切之情,但“翛然”一詞,又把胡處士寫成一個無所牽系的高士。因而這種關心并不很強烈,倒是更流露出詩人自己的高雅的情致。(相傳王維的《袁安臥雪圖》畫的就是這樣的意境。)此詩的精采之處全在中間描寫雪景的兩聯。詩人很善于把握客觀景物引起的審美主體的感受,準確地寫出了他的精細的感覺和情緒,又能做到全篇情調的和諧統一。唐代殷璠評王維詩說:“維詩詞秀調雅,意新理愜,在泉為珠,著壁成繪,一字一句,皆出常境。”(《河岳英靈集》)以此印證這首《冬晚對雪憶胡處士家》,是很恰當的。
上一篇:散文·吳澂文《送何太虛北游序》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韓愈文《送李愿歸盤谷序》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