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
(其二十)
羲農去我久,舉世少復真。
汲汲魯中叟,彌縫使其淳。
鳳鳥雖不至,禮樂暫得新。
洙泗輟微響,漂流逮狂秦。
詩書復何罪?一朝成灰塵。
區區諸老翁,為事誠殷勤。
如何絕世下,六籍無一親。
終日馳車走,不見所問津。
若復不快飲,空負頭上巾。
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
本詩原列第二十首 全詩贊揚孔子編修詩書禮樂的良苦用心和漢儒傳授六經的辛勞精神,推崇六經有教化人民的作用, 慨嘆世風敗壞,無人問津于治世之學,是詩人不忘世態、關心現實的明證。但因不愿與世俗茍合,只能以酣飲排遣胸中激憤。前十二句為一段,寫孔子和漢儒的功績;中四句為一段,寫六經冷落的現狀;末四句為一段,寫作者不滿現實,以飲酒作結。
“羲農去我久,舉世少復真”,開篇即感慨無窮,抨擊當世極少樸實純真的風氣,語中頗多激憤。羲農,指傳說中的上古帝王伏羲氏和神農氏;真,純真、率真。古人認為上古民風純樸,是理想的社會,并以伏羲、神農為代表。二句說,伏羲和神農時代離開我們太久遠了,現在的社會很少再有那種純真的世風。言外之意,現在舉世虛偽,到處欺騙,人們追逐名利,茍合世俗,已難以叫人忍受。 “汲汲魯中叟,彌縫使共淳。鳳鳥雖不至,禮樂暫得新”,四句由現實憶及孔子及其所處的春秋時代,并追述孔子為挽救當時的社會危機所做的貢獻。 “汲汲”,辛勤工作的樣子;魯中叟,指孔子,因孔子是魯國人,故稱;彌縫,彌補縫合。詩中以“彌縫”二字比喻孔子一生努力和辛勞,立意深妙,意思是孔子一生,也只“彌縫”而已,其他人則更難以擔此大任了。 “鳳鳥”二句,古人以鳳凰出現為盛世之象,孔子生于周王朝衰敗之際,曾感嘆“鳳鳥不至”。據《史記·孔子世家》載, “孔子之時,周室衰而禮樂廢、詩書缺”,因此孔子曾編詩書,定禮樂。用一“雖”字,表明當時社會之衰;又一“暫”字,突出孔子功績之大,又顯出其作用之短。四句說,孔子一生辛勤述作,全在于彌合社會的裂縫,使它變得象原先那樣完好淳樸,他雖然沒有生在盛世以發揮其治國安邦的作用,但是禮樂經他整理之后,面貌總還是為之一新。
“洙泗輟微響,漂流逮狂秦。詩書復何罪?一朝成灰塵”,緊接上句“暫”字,寫六經被毀的厄運,譴責秦始皇焚書暴行。 “洙泗”,指今山東曲阜市境內的洙水、泗水,孔子曾在此設教講學,詩中代指孔子的事業;輟,停止;微響,古人稱孔子的精妙論述為“微言大義”;漂流,上承洙泗,以河水比喻時代變遷;逮,到達; “詩書”二句指秦始皇“焚書坑儒”的事件。這四句說,孔子在洙泗間講授的那些微言大義在他死后就再也聽不到了,而時代很快就到了狂暴的秦朝。詩書六經到底又有什么罪過呢,怎么一下子都被燒成灰塵?這里的“狂”字,很能表達作者的憤恨;設一反問句,極似與“狂秦”當面論爭。既然詩書無罪,則罪在“狂秦”。六經由“暫新”而遭驟毀,寫得曲折而又深沉。
“區區諸老翁,為事誠殷勤”,兩句寫儒家復興,六經再現,詩人由悲至喜,意義又進一層。據載,漢朝建立以后,一些秦代儒生如濟南伏生、淄川田生等人,都出來傳授六經,這時他們已是七八十歲的老人了。區區,小心勤恭的樣子;諸老翁,指伏生等人;為事,做傳授六經的事。這兩句說,由于伏生等人對傳授六經盡心盡力,終于使儒學在漢代復興。詩中以“區區”二字形容諸儒,是說他們的功績不能與孔子相比,但其辛勞也足令人敬佩。以上十二句是針對現實回顧歷史,寫盡六經的作用和遭遇,悲悲喜喜,交叉寫來,有贊有罵,態度嚴肅之至。
“如何絕世下,六籍無一親。終日馳車走,不見所問津”,這四句集中寫現實:六經倍遭冷遇,世道已經敗落。絕世下,是說漢代滅亡以后;六籍,即六經; “終日”二句用了孔子問津于沮、 溺的典故。據《論語·微子》載,孔子出行途中,遇正在耕田的隱者長沮、桀溺二人,使子路上前問津(渡口),二人卻回答說:孔子應當知道津(暗喻治國良策)在何處。詩人這里以沮、溺自比,感嘆世無孔子之徒。這四句說,怎么漢代以后就無人過問六經了呢?人們整日馳驅于名利之場,無人象子路一樣問津于通曉六經之人,這豈不叫人憂憤嗎!
結尾四句,歸于飲酒。 “若復不快飲,空負頭上巾。 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寫作者既不能象孔子“彌縫”,也不能象漢儒“為事”,隱于田園又無人問津,只好以飲酒排遣悲憤。頭上巾,儒者頭上戴的葛中。據《宋書·隱逸傳》載,陶淵明飲酒時“取頭上葛巾漉酒,畢,還復著之”,其灑脫真性之狀可以想見。這四句說,世道既已如此,要是不再痛痛快快地飲酒,就要白白辜負頭上的這塊儒巾了。只是我痛恨自己的言行有許多謬誤,想來你們理當寬恕我這個醉人。明明是因不滿現實而飲,卻說是為頭上儒巾而飲;明明知道飲酒逃世有違六經之教,卻又要別人寬恕他這個醉人,詩人似醉非醉,忽醉忽醒,出語詼諧,用意深沉。清人吳瞻泰在《陶詩匯注》中引洪度語說: “‘不見所問津’上皆作莊(嚴肅)語, ‘若復不快飲’忽作醉語, ‘但恨多謬誤’又作醒語。忽莊、忽醉、忽醒,語真無詮次矣,方是二十首《飲酒》總結。”從二十首來看,本篇所論關乎治世大策,而歸宿于孔子和六經,結尾卻用一番飲酒的話把以上的道理掩蓋其中,使人感覺不出詩人的用意在于教化,實是借飲酒題目,做經世文章。這二十首《飲酒》詩的高明之處,或許就在于此吧?
上一篇:青溪小姑曲|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飲馬長城窟行|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