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對皖南山水更有著特殊的感情。在他五十三歲至六十一歲之間,曾數次漫游于宣城一帶,這首詩就是游宣城敬亭山時寫的,大約在天寶十二載(753)。
李白之所以深深眷戀宣城山水,固然在于它的清美景色,更因為那里是他一生為之低首的謝朓生活過的地方,而敬亭山又是謝朓做宣城太守時經常游賞吟詠的風景佳處,所以他來這里,自然有一種“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緬懷前賢,追尋遺蹤,“千古一相接”的心理,正如他在《游敬亭贈崔侍御》中所說:“我家敬亭下,輒繼謝公作,相去數百年,風期宛如昨。”可是,當時的李白,處境心境畢竟不同于任宣城太守的謝朓。從天寶三載(744)因遭讒毀賜金放還以來,已經十年了,生活是自由的,而心里卻始終充滿著“我獨不得出”的憤慨和“世人自棄我”的孤獨。在此情況下,詩人獨坐敬亭,對著這座謝脁賞愛過的青山,思緒紛然而又心情悠然地吟出這首傳響千古的名篇。
在這首五言絕句中,前兩句側重于寫景,后兩句側重于抒情。兩句不是截然分開,而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相生,渾然契融。就景區體勢而言,敬亭山雖然不象五岳那樣雄偉高大,氣勢磅礴,卻也是青巒翠谷,秀美可愛。李白在《贈宣州靈源寺仲浚公》、《自梁園至敬亭贈會公》中曾吟詠過“敬亭白云氣,秀色連蒼梧,”“水谷明且秀,陵巒抱江城”的詩句。在這首絕句中,詩人撇開敬亭秀色,別具只眼地單寫它的鳥景云景。對這兩景,又不用鳥語云漫的常見寫法,而是寫了“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所有鳥類都已離開敬亭山高飛遠逝,極目長天,空空蕩蕩,了無馀物。山頂上僅有的一片孤云,也在慢悠悠地竟自獨向天邊飄離而云。鳥去山空,云去山孤,詩人眼前只剩下一座默然無語、形影孤單的敬亭山。此時此地,詩人敬亭獨坐,心境物境都是一樣地孤寂。而在這同一的孤寂之中,人情物性卻獲得了一種冥通的靈性、契合的化境。因而這兩句看似尋常,實則深意內蘊,是以人的內在孤寂情感去構造山的外在孤寂景色,又反過來以山的孤獨映襯、突現人的孤獨。但這種孤獨和南朝詩人何遜的“羈旅無儔匹,形影自相親”不同。那是既無人相伴又無山相親的凄涼孤獨。豪爽的李白是從來不肯讓自己形影相吊的,而是每每把山月引進詩中,化入心境,使之成為驅除孤獨的契友。所謂“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便是引月為友的典型一例。同樣地,這首絕句以山為友,山亦以詩人為友,兩單成一雙,孤獨感又被驅散了,山與人,兩相親,精神上得到莫大的安慰,因而才寫得出:“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對李白來說,“我不棄世人,世人自棄我”,對敬亭山來說,“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世人棄詩人,云鳥棄敬亭,原來人與山有著一樣的遭遇,一樣的命運!物我之間,人與山之間存在著深固的感情與命運的聯結。此時此刻,此情此景,必然是“相看兩不厭”,物我兩諧,相親相得于一時。以此論之,這后兩句傾注著詩人極其強烈的思想感情,迴響著一顆孤獨心靈從自然中尋求慰藉,撫慰創傷的至誠心音。
李白與敬亭山“相看兩不厭”,在文化心理上還有一個沉潛極深的重要基因,那就是我們民族人與山同化共美的山水意識、山水感情。按照這種意識和感情的要求,山水等自然物象往往被人格化,成為具有人的思想、性格和感情的有情有意之物,而不是單純供人欣賞的自然,從而使人得以以山水自然為知己。所謂“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青山似故人”,“云山也愛咱”,“山水之神情,恒與幽人奇士相親呢”,以及“山鳥山花吾友于”,“好鳥枝頭亦朋友”等等,都是把山水自然視為至愛親朋,同道知己。從而使人與自然在心靈上同波共振,形神合一,同化共美,故而自稱“十詩九山水”的魏源說:“與山為一始知山,寤寐形神合為一”。如果說山水可以暢神是自然審美觀念一大進步,那么人與自然同化共美則升華到一個更高的境界,居于人化自然審美活動中的最高層次。由此觀之,李白與敬亭山的“相看兩不厭”,乃是以民族的眼睛去觀照自然,表現出我們民族共有的文化心態。正因為這個緣故,情滿山河的辛棄疾才和李白一樣地說:“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賀新郎》)所以,讀李白這首詩,必須從民族文化心理上進行深層挖掘,才能理解詩人在山水詩創作中所反映和代表的民族心理、民族感情。
當然,這其中也并不排斥屬于李白個人的感情因素。同一個敬亭山,在劉禹錫筆下只不過是“兀如斷岸無棱角”,滿目枯寂“黃索漠”的山丘。同是唐人的李白和劉禹錫,對同一座敬亭山竟然有如此大的美感差異,只能從個人情感因素去尋找答案。究其緣由,主要是因它在李白心目中緊緊地同謝朓的名字連結在一起,甚至連山名也是由謝朓建“敬亭”而得的,自然有見山如見人的特殊情感,故而在大千世界的諸多名山中,“相看兩不厭”者,“只有敬亭山”。而這些,對劉禹錫來說都是不存在的。通過以上論析和比較,透視出李白在這首詩中所顯露的民族共有的文化心理,也捕捉到屬于他個人的東西。如此談來,這首短短二十字的小詩才會是真蘊顯豁,詩味益厚,百讀不厭。
上一篇:杜甫《狂夫》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白居易《琵琶行》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