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當
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
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鸛鵲樓,故址在今山西永濟縣西黃河中的小島上。在唐代,樓高三層,前瞻中條,下瞰黃河,為登覽勝地,詩人多有題詠,而以王之渙詩和此詩最有名。
此詩作者,通行選本多作暢當,實誤。李翰《河中鸛鵲樓集序》云:“前輩暢諸題詩上層,名播前后,山川景象,備于一言?!崩詈采钣谔鞂毢笃?,稱暢諸為前輩;又據《登科記》卷七載暢諸登開元九年拔萃科,則暢諸和王之渙同時。而暢當,卻是大歷、貞元間人,與王之渙時代不相及,李翰安得稱之為“前輩”?又據近出敦煌殘卷,此詩作者亦作暢諸。
前兩句寫詩人登上鸛鵲樓最高層,憑欄俯瞰,在高空盤旋的飛鳥都在下方,環境十分闃寂,空氣異常清新,人世間的紫陌紅塵,都和這里隔絕。此時詩人高蹈的襟懷與高敞的景物相契合,大有飄然出世之感。
如果說前兩句用短鏡頭攝近景,則后兩句便是用長鏡頭攝遠像:透過明凈的空間,看到四圍的遠空,有如下垂的天幕,包圍著平坦的大地;從天際奔瀉而來的黃河,穿過中條山斷裂處,有如脫韁的野馬,呼叫飛馳而去。
這首詩,通過詩人的審美選擇,從多角度對天地山川飛鳥以及自然環境作了具象的描繪,構成一幅境界開闊、精神超脫的生活畫面。四句話,前兩句和后兩句,各成對偶,卻自然流暢,生動而不板滯,是作者善于用準確、明快、形象的語言進行創作的原故。因之這首詩和王之渙的同名詩得以流傳后世,雄視百代,成為膾炙人口的佳什。
上一篇:戎昱《塞下曲》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李益《塞下曲四首(其一)》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