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浩
恣意縱橫掃,峰巒次第成。
筆尖寒樹瘦,墨淡野云輕。
巖石噴泉窄,山根到水平。
禪房時一展,兼稱苦空情。
荊浩,五代畫家。字浩然,沁水(今屬山西)人。因躲避戰亂,隱于太行山之洪谷,自號洪谷子。他博通經史,長于文章,工書畫,尤善畫山水,重視用筆、用墨,豐富了水墨山水畫的技法,對我國山水畫的發展有重要貢獻,范寬、關同都師法他。他曾說: “吳道子畫山水,有筆而無墨,項容有墨而無筆。吾當采二子之所長,成一家之體。” (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著有《筆法記》。劉道醇《五代名畫補遺》將荊浩列入山水門“神品”中。湯垕《畫鑒》評他的山水畫為“唐末之冠”,論他的畫論《山水訣》(即《筆法記》) “為范寬輩之祖”。以上評論,可以看出荊浩在唐末五代時畫壇上的地位。
大愚,是鄴都(今河北大名)青蓮寺的和尚,曾寫過一首五言律詩,向荊浩乞畫。詩云:“六幅故牢健,知君恣筆蹤。不求千澗水,止要兩株松。樹下留盤石,天邊縱遠峰。近巖幽濕處,惟借墨煙濃。”他大體地構想了畫境。荊浩隨即畫了一幅水墨山水圖贈給他,并和詩一首,即是本詩,以回答大愚。這首題畫詩有一個突出的特點,便是畫家自題畫作,闡發自己構思布局、運筆用墨的匠心,開了宋代畫家親自題詩的風氣。
詩人用“恣意縱橫掃,峰巒次第成”發其端,直接扣到題面的“答”字上,是說我滿足你的請求,手執畫筆,恣意揮灑,頃刻之間,縱筆已成峰巒,畫出此圖。次第,頃刻間。次聯“筆尖寒樹瘦,墨淡野云輕”,寫出自己用筆用墨的技法。荊浩畫山、樹,用禿筆尖筆細寫,形如古篆字,畫出的樹木,細瘦而生寒意;畫飛云,用淡墨暈染,顯得輕盈。這兩句詩,是畫家提出“六要”畫論的藝術實踐。 “寒樹瘦”的意象,形容秋冬季節山樹凋零的景況,非常妥帖,看似新奇, 但唐人早已寫過,如韓愈《游青龍寺贈崔大補闕》: “南山逼冬轉清瘦。”王建《寄上韓愈侍郎》: “詠傷松桂青山瘦”。頸聯“巖石噴泉窄,山根到水平”,形容畫面上巖石、噴泉之形狀。曰“窄”,是指巖泉細小湍急,不是那種傾瀉的瀑布,回應大愚的“不求千澗水”的藝術要求。曰“平”,是指巖石到水邊呈闊平之形,回應大愚的“近巖幽濕處”的詩意。尾聯寫出贈畫本意: “禪房時一展,兼稱苦空情”。意謂我畫這幅水墨山水圖贈給你,讓你在禪房里不時展玩,你在畫境里領悟到的清空閑適的情思,與你苦修參禪、四大皆空的心情,完全是一致的。結尾處,詩人點明作畫本意,與首聯遙相呼應,仍落到題面的“答”字上,體現全詩藝術結構完整的特色。
南齊謝赫在“六法”中,僅僅提出“骨法用筆”,注重用筆技巧在繪畫中的作用。自從唐代王維起,我國的水墨山水畫興起, “水暈墨章,興吾唐代” (荊浩《筆法記》),畫家們逐漸重視用“墨”在繪畫中的作用,也積累了許多經驗,用墨有淡墨、濃墨、焦墨、潑墨、積墨、破墨、飛墨諸法。在這方面進行創作實踐的唐代畫家也很多,如王維、張璪、李思訓、吳道子、王洽、陳曇、道芬、項容諸人,他們的藝術經驗為荊浩探討并發展水墨山水畫的技法,打下堅實的基礎;荊浩又總結了前輩畫家的實踐經驗,在畫學理論著作《筆法記》里,提出繪畫“六要”:五曰“筆”,六曰“墨”。荊浩能博取眾長,兼用筆、用墨之妙,獨成一家,比他的前輩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使中國的水墨山水畫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
上一篇:《畫山水圖答大愚》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畫梅集杜句》題畫詩賞析